90后女人大代表收养弃婴遭抹黑 亲子鉴定证清白

2017-03-15  A+ A-

涂着口红、戴着眼镜,1992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

原标题:英雄是民族图腾,不能“流血又流泪”

涂着口红、戴着眼镜,1992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显得很干练。不熟悉她的人想不到,眼前这个年轻女孩,竟是一位救人英雄。

2010年,铁飞燕和父亲到四川绵阳旅游,遇到有人落水,体校游泳专业毕业的她连忙跳到河里,把落水者救上岸。因为这件事,她“一不小心”成了英雄。

很多人可能会羡慕铁飞燕头顶上的光环,却不知道她吃过的苦头。有一次,铁飞燕在路边见到一个弃婴,也没多想就连纸箱一起把孩子抱回家里。家人考虑到她没结婚,想找一个好人家收养这个婴儿,但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留下来。

没想到有人在网上说,她收养的弃婴是私生子,连她救人的事迹也是假的。两天时间,她的微博粉丝数从上千一下子涨到十几万。舆论压力之下,她带着收养的孩子,与她的家人一一做了亲子鉴定。

说到这里,铁飞燕忍不住哭了。

云南省司法鉴定所出示的鉴定结果显示:这个被收养的孩子与铁飞燕及其家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她回想起来仍忍不住感慨:“面对质疑,压力真的很大。”

有种污蔑英雄的方法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在网络舆论场上,很多英雄人物的“待遇”让人堪忧。

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董存瑞炸碉堡“不是真的”,邱少云这样做“不可能”,甚至连上世纪90年代与歹徒英勇搏斗的英雄徐洪刚,也被有的网友说成是“小混混”……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陆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徐洪刚说,他的一个朋友听到别人在饭桌上说起网上对自己的“起底”——是个“小混混”,这个朋友当场拍案而起:“是你熟悉徐洪刚,还是我熟悉?”

在团中央新媒体编辑林檬看来,网络上类似的质疑言论很多。一些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实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然而“现实中这样违法的成本几乎为零。”

2013年,广州一个网民发微博“揭秘”“狼牙山五壮士”:“这5人不过是几个散兵游勇土八路,来村里后要吃要喝,稍不如意就打人。由于几人手上有枪,村民们也不敢惹。后来有人想出个办法,偷偷地把他们的行踪告诉日本人,日本人就来‘围剿’了。村民故意引5人往绝路逃跑。”

有媒体报道称,这一言论是经境外加工后转回内地,又被该网民添油加醋发布出来的。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依法抓获这名造谣的网民,并对其行政拘留7日。

同样是“狼牙山五壮士”,2013年9月9日,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一文,对英雄事迹中的细节提出质疑。

2015年8月17日,“狼牙山五壮士”两名幸存者的后人葛长生和宋福保分别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人立即停止侵犯行为并公开道歉。2016年6月17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道歉。之后,二审维持原判。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雷锋。前两年,网络上出现一种声音,说雷锋事迹也是伪造的。尴尬的是,面对抹黑雷锋的现象,有关单位却不能像“狼牙山五壮士”的后人一样起诉造谣者,维护英雄的名誉。

《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现实中,由于雷锋没有近亲属,因此不能向造谣者提出诉讼,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由相关机构提起诉讼。

陶克对造谣雷锋的现象非常气愤,他列举出当年宣传报道雷锋时的纪律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宣传雷锋谁造假,开除谁的党籍。”

“国家对树立典型有着严格的程序。”陶克说,“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英雄被随便抹黑,还拿这些造谣者没有办法。”

国外对英雄的推崇深入日常生活

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案审理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部战区陆军某部副主任王军正好走访了“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部队。王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当时部队官兵对这种污蔑英雄的行为非常愤慨,但他们由于身份所限,又不能直接参与维护英雄名誉的工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伟教授去年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时,住在华盛顿大桥附近的一个市,“也就是相当于咱们一个镇大小,在一些街心公园里看到很多雕塑,就是专门用来纪念牺牲的消防员和警察的。”

在这个小城市主街西南方的拐角处,有一个二层建筑,楼顶上面悬挂着美军各军种的军徽,这是一个退伍军人纪念堂。李伟在那里交流期间,正好赶上11月11日美国退伍军人节,这是美国一个全国性节日,当地的街道两旁挂着宣传标语,广场草坪上插满国旗,庆祝活动非常隆重。

俄罗斯人同样崇尚英雄。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全国数量最多的古迹是卫国战争英雄纪念碑,几乎在每座城市、每个大一点的村庄都有。俄罗斯年轻人婚礼仪式之一,就是到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李伟也发现,美国纪念英雄的地方很多,而且大多设置在游人常去的地方,规模不一定大,但是大家经常能看到。“几乎没有美国国民对本国阵亡的军人进行污蔑和贬损,对他们来说,为了国家利益牺牲的人就应该得到纪念和尊敬,就应受到英雄般的待遇。”

平凡岗位上人人皆可以成为英雄

个子不高、相貌平平,王忠心放到军人堆里面毫不惹眼,但懂行的人看到他肩上的“四道拐”军衔就明白,像他这样的一级军士长和将军一样稀少。

王忠心被称为“兵王”,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谦虚地说:“我算不上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当了26年班长的战士。”

近30年来,王忠心先后执行重大任务近30次、实装操作130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没有按错一个按钮。对于一个导弹号手来说,常年不出错是出色,从来不出错类似传奇。

很多人总觉得遇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的人才算英雄。实际上,那些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奉献的人,虽然默默无闻,但也是英雄。

王忠心说,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先进的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出彩,用心干工作,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我的战友们都是这样的,我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代表。

“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并没有刻上某一个具体英雄的名字。不要窄化英雄的概念,只要足够努力,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姬文刚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人认为,不要把英雄变得高不可攀,英雄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也应该鼓励这样的风气。“英雄行为多了就会变成一种道德风尚”。陶克说。

 “英雄不再沉默”

“攻击我军山头之前,先用大炮猛烈射击我军阵地,山头的石头被敌人的炮弹炸成膝盖深的石头粉面子。停战后‘山头’被打下两米多去。”在知乎平台上,87岁的尹吉先老人写下了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看到的真实景象。

老人现在生活在北京,小时候当过儿童团长,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几年前,他听说网上有人污蔑抗美援朝老兵,非常生气,就让儿子帮着在文章下回复,没想到招来一片骂声。于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学会了上网,开始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

截至3月13日,他的知乎账号“老兵尹吉先”已有101521人关注,在知乎这个自媒体平台上算是一个“大V”。“浮生未半”是引导尹吉先用知乎的网友,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尹吉先老人的做法,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英雄不再沉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原第二炮兵装备部政委牛炳祥和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都提出建议国家应该加快研究制定“国家英烈名誉保护法”。

据媒体报道,民法总则草案再次作出修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3月12日在向大会主席团作民法总则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表示,在3月10日各个代表团审议草案时,有代表提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歪曲事实、诽谤抹黑等方式恶意诋毁侮辱英烈的名誉、荣誉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很恶劣,应对此予以规范。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英雄和烈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的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据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听到这个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中部战区陆军某部副主任王军很高兴,他认为当下保护英雄的痛点,应允许由公诉机关对造谣者直接起诉,防止出现没有亲人的英雄无法维护其名誉权的无奈情况。

他还建议,与一般侵犯名誉权的案子不同,这样的案例应该公开审理,并向媒体开放。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姬文刚也认为,英雄是民族的图腾,也是国家的精神公共财产,当然不能被随意污蔑和造谣,千万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然而,立法只是给保护英雄画上了一条底线,底线之上该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空军指挥学院教授苗润奇认为,国家还是要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英雄的地位作用,同时建立一套保护英雄权益的体系。比如见义勇为的行为,可能会对英雄造成一些身体损害,这就需要保障好他们今后的生活。

也有人建议,虽然现在国家有见义勇为基金,但是未来还要让这些英雄生活得有尊严,不能让他们单独面对偏见。

“关键是要在教育上做文章。”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军区某团团长江勇西绕说,“在部队这一块平常的教育就很充分,我带的兵有回家探亲的路上抓小偷的,但大家也没刻意拿出来说过。”

然而,就在这两天,一部抗日剧《敌后便衣队传奇》中出现了“包子雷”“蔬菜雷”,离奇的情节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抗日神剧”是给英雄加分还是减分?

“我是坚决反对抗日神剧的,它根本不能体现抗日战争的艰难。历史题材不能戏说,如果抗日这么容易,哪会历经14年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伟表示,我们的文化作品应该歌颂英雄,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在王军看来:“保护英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家都去努力,慢慢地就会好起来。”

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章正、张茜实习生周呈宣、饶茗柯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