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2019-04-26  A+ A-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李忠发、于佳欣、倪元锦)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面向未来,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习近平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将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开幕式。

  上午9时35分许,习近平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欢迎。韩正宣布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这是习近平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两年前,我们在这里举行首届高峰论坛,规划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再次聚首。我期待着同大家一起,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将同各方继续努力,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我们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我们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方今年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更广阔平台。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继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经70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中国已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继续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并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我们将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将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确保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我们将以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推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将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强化执法,加强对外国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杜绝强制技术转让,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同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我们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中国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将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共同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我们高度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经贸协议,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有约束的国际协议履约执行机制,按照扩大开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方面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扭曲市场的不合理规定、补贴和做法,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和经营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强调,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平等对待中国企业、留学生和学者,为他们正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提供公平友善的环境。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

  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埃及总统塞西、智利总统皮涅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赞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谢中方再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们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同中国深化伙伴合作、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助力。习近平主席提出该倡议5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早期收获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互联互通,增进了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和繁荣,对全球消除贫困、缓解发展不平衡意义重大。“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稳定、发展、繁荣之路。他们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刚刚宣布的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表示在世界面临保护主义挑战之际,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彰显了对自身经济增长的坚定信心和对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将给各国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各方愿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希望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丁薛祥、杨洁篪、胡春华、黄坤明、蔡奇、王毅、肖捷、赵克志、何立峰等出席开幕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框架内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由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专题分论坛、企业家大会等系列活动组成。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近5000名外宾出席本届高峰论坛。

  全文:

  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