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日记中的“制胜密码”——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三代飞行员的“空中突击”

2019-11-30  A+ A-
  新华社郑州11月30日电 题:飞行日记中的“制胜密码”——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三代飞行员的“空中突击”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初冬,中原腹地,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训练场。

  一场围绕空地协同的定点投送、垂直夺控训练正在展开,侦察、武装、运输等数十架直升机无悬停升空,超低空向作战空域机动。

  快速完成地域侦察和预先火力准备,“90后”飞行员贾后猛所在的运输直升机梯队搭载突击步兵直插“敌”纵深地域。在空中火力掩护下,突击队员采取绳降、索降等方式多点快速离机,空地协同发起立体冲击,完成预定任务。

  走下训练场,贾后猛第一时间和地面突击队员展开复盘。

  “你选择的机降场地和目标间有壕沟,拖延了地面分队攻击行动。”突击步兵营副营长姬祥说。对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贾后猛详细记录在一本发黄的飞行日记本上。

  “这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传家宝’。”贾后猛说。

  这个旅,几乎每名飞行员都有这样的飞行日记本,上面记录了三代飞行员宝贵的飞行经验和训练心得,折射出三代官兵矢志打赢的拼搏精神,蕴含着这支部队攻坚克难的“制胜密码”。

  作为陆军转型建设的代表性力量和先头部队,这个旅是我军直升机“种子”部队、第一批陆航部队、第一批空中突击部队。多年来,他们不断试飞新机型、探索新训法、研练新战法,实现了由支援保障到主战主用的跨越。

  “党叫干啥就干啥!什么时候有任务,什么时候就出发。作为一名党员、飞行员,首先要听党的话,其次飞行技术要精而又精。”这是贾后猛手中的日记本扉页上的一行字。

  它出自这个日记本的首任主人——原某陆航团飞行员、机长肖兰召。从1970年上机飞行到2003年退休,他驾驶战鹰飞行了整整33年,而超过一半时间是驾驶直-5型直升机。

  “直-5飞机速度低、拉力小、重量大、工艺落后,没有自动驾驶,飞行中,手脚并用,很累。”年近七旬的肖兰召回忆当年飞行的情景,历历在目。

  日记本传到飞行员雒林山手中,他继承了师傅肖兰召的好传统,也发扬着新的时代精神。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要敢于挑战极限、挑战自己。”雒林山写下这句话时,战鹰更新换代,陆航部队作战能力提升到新层次。

  作为首批米-17飞行员,面对新机型,雒林山和战友们苦练本领,不到半年就形成作战能力。

  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作战运用上,战场机动、精准保障、快速投送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雒林山和战友们驾驶战机,创新开展海上兵力投送、搭载步兵机降、立体夺控作战等新课题演练,初步积累了空地协同作战的宝贵经验。

  从运输投送到支援保障,雒林山“不知足”:“何时我们陆航能既有较强机动力和火力,又有地面快速夺控能力,这是制胜战场的杀手锏。”

  雒林山的梦想,在徒弟——新一代飞行员贾后猛身上实现了。

  几年前,陆航团与素有“钢刀团”之称的某步兵团,合并组建全军第一批空中突击旅,为陆军转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贾后猛有幸成为某新型运输直升机首批驾驶员。

  新战机不仅多地形、复杂天候作战能力和运载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智能化系统让飞行员有更多精力感知战场,在突击作战中作出更精准判断。

  作为陆军由平面作战向立体攻防转变的标志性力量,空中突击需要空地两股力量高度联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对于我们这一代空中突击旅飞行员来说,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研究的战法更多。”贾后猛说。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娴熟,瞄准“来得快、降得准、打得猛”目标,贾后猛和突击队员们从简单的登离机练起,不断创新组训方式手段,系统展开空中突击飞行编组、突击步兵纵深蛙跳作战等数十个作战课题研究。

  日记还在一页页续写,他们的航迹也在不断拓展。这个空中突击旅组建以来,先后参加并圆满完成跨区演习、新大纲编修试训等演训任务,逐步实现由“精飞”向“善打”、由“支援保障”向“主战主用”的跨越。

  “如果说空中突击是猛虎肋下生双翼,我愿成为那双钢铁翅膀,像尖刀一样,只要一声令下,随时直插敌人心脏!”贾后猛在飞行日记本上写道。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