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返程火车票今日开售 这些疫情防控政策要留意

2022-01-23  A+ A-

    初六返程火车票今日开售,出发地与到达地疫情防控政策要留意

 

  正月初六返程票今日开抢。

 

  1月23日,2月6日(正月初六)返程火车票正式开售。春运将于2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

 

  依照目前全国铁路车票预售期15天(含当日)的规定:1月23日可以购买2月6日(正月初六)返程的火车票;2月1日可以购买2月15日(元宵节)车票。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春运每日可提供客座席位1050万个以上,较2019年提高10%以上。铁路部门按照“适需安排、应急有备,精准匹配、梯次投放”原则,根据客流变化和车票预售情况,更加精准地实施“一日一图”,动态安排运力投放和客车开行,全力满足保障旅客出行和疫情防控的双重需要。如果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将快速调整运输组织,停开、减开涉疫地区旅客列车,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落实防疫措施

 

  国铁集团表示,春运期间将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通过铁路春运传播。在售票环节,严控列车载客率,在有条件的列车实行分散售票;在乘车环节,引导旅客有序分散进站候车,严格按照属地政府要求做好测温验码等工作,严防不符合乘车要求的旅客进站上车;在列车运行环节,加强站车广播宣传,按规定预留隔离席位,一旦发现涉疫旅客,科学有序做好处置工作。

 

  关于铁路出行注意事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根据出行需求,及时关注12306网站和各大车站信息公告。建议广大旅客下载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并通过铁路官网办理购票等业务。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提供购票出发地与到达地疫情防控政策实时查询功能,同时还为注册用户提供行程提醒、列车运行变更通知和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等多项服务。建议广大旅客尽量使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自助票务终端等非接触方式,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出行过程中,注意自身健康和个人防护,听从铁路工作人员引导,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各地防疫新政可在铁路12306APP上进行查询。例如,查询上海到北京的列车,在购票页面的最上端点开两地的“防疫提醒”。

 

 

 

 

 

  优化铁路服务措施

 

  在铁路售票服务措施上,延长了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售票和改签服务时间,旅客办理购票或改签业务,由原来每日5:00至23:30延长为每日5:00至次日凌晨1:00(每周二除外);候补购票截止时间由最晚开车前6小时调整为2小时,旅客在开车前2小时还可以办理候补购票业务;新增自助售票终端办理电子客票改签功能,旅客可在自助售取票机上完成车票改签业务;对12306网站服务功能再次进行优化升级,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24小时办理退票。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不仅要算好日期去购买春运车票,还要注意各火车站车票的起售时间是不一样的。在上海,各火车站新票的起售时间如下:上海虹桥站13:30,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西站(安亭西、安亭北、南翔北)14:30。如果遇到车票售完的情况,也不要着急,在12306网站和APP购票时可以选择“候补购票”功能,按日期、车次、席别提交购票需求,在预付票款后,售票系统自动安排网上排队候补。一旦出现退票、余票,12306系统会自动兑现车票并将购票结果通知旅客。

 

  如旅客朋友遗失或未携带身份证时,可在12306手机客户端在线提交乘车临时电子身份证明申请,验证通过后可在车站正常完成购票、退票、改签、进站、检票等业务服务,不用再到车站办理纸质证明。

 

  在票价优惠上,优惠列车涵盖正向和反向、动车和普速、图定和临客,动车组列车延续最低5.5折的优惠,普速旅客列车实行最低2折优惠,继续推行差异化票价优惠策略,提升旅客获得感。

 

  据铁路12306微信公号提醒,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同时便于乘车人及时接收到列车运行变更信息,旅客在购买火车票时需要预留乘车人本人的手机号码并通过系统核验。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铁路”;在菜单栏中点击温馨服务,找到联系方式预留;填写旅客详细信息,包括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以及手机号码;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进行核验即可完成。

 

  如需变更乘车人已预留的联系方式,可以在铁路12306APP、人工售票窗口、代售点、自动售票机以及铁路12306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进行解绑,或联系铁路12306客服协助处理。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重点旅客以及无手机的旅客可提供监护人或亲友手机号码;港澳台旅客、外籍旅客可提供电子邮箱。此外,一个手机号码最多可被5个不同的身份证件关联核验,其中被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身份证关联核验不计入号码关联证件数量。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