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主流电影“想吃又怕烫嘴”,这应该是资本方的普遍心态
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的拍摄理念,为新主流电影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主流电影的概念本身就弥合了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缝隙,除了探讨拍摄理念的变化之外,也不能忽视市场运作层面的因素。
那么,随着几部新主流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如今产业上游资本对于新主流电影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近年来很多资本在电影投资方向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新主流商业电影佳作的接连问世,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资金的介入,并在更高水准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此类电影的持续发展。”北京乐波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鳯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电影的爆发式增长曾催生了浮躁的创作环境,也出现了一部分虚高的市场数字,很多影片在创作上缺少普世价值观的表达,制作上缺乏雕琢。
2016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渐渐步入冷静期,资本开始重新思考投资的方向与方法。
而近一年来《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接连出现,不仅显示出了新主流电影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也超乎业内预期地实现了电影市场的票房扩容。
“资本是看数据的,有一部新主流电影成功的时候,它的热情是在一个层面上,有了两部三部成功的时候,它的热度就会提升到新的层面。”军事题材影视策划专家李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李洋表示:“与过去相比,如今确实有很多资本方跃跃欲试,但是也还有一些市场上的顾虑。据我观察,对于新主流电影‘想吃又怕烫嘴’,这应该是资本方的普遍心态。”
目前,在新主流电影运作上表现出成熟能力和强大信心的团队代表,是出品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博纳影业集团。“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这也是博纳在布局时的意图,用新主流电影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李洋说。
李洋认为,博纳影业集团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已经在内部形成了一个生产新主流电影的团队机制——由深谙内地电影市场规律和政策方向的出品人把关,由成熟的香港导演执导(如徐克和林超贤),这是香港创作力量和内地制作力量的“优化组合”。
但是,这种团队还是稀缺资源,因此,“大量资本方在以项目跟投的方式试水,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另外,也有一些公司在筹备,这个研发过程会是认真、审慎的。”李洋说。
资本对新主流电影的态度可以总结为积极而不冒进。究其原因,新主流电影尚处在崛起初期,且对于制作水准、主流文化表达方式的要求较高,市场虽然已经打开,但是风险也更大。
李洋认为:“聪明的资本不会因为有两三部成功案例,就觉得它可以复制。从投资风险评估角度而言,纯娱乐性的商业电影更‘稳’,而真正敢去尝试做新主流电影的还是少数,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远见和智慧。”
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在《战狼2》与《红海行动》的宣传中,明星参演要素较过去“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弱化了不少。
在宣发环节,新主流电影为何不再以明星阵容为主要噱头?
李洋认为,电影出品方需要进行演员片酬的成本控制,考量启用明星是否具有可观的回报率。具体到当代军事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大国重器的展示,军事题材的原始受众是军迷,他们看重的是军事器械、战术等,而不是明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沈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实际上,从市场整体来看,中国观众如今也并不会单纯因为明星而支持一部作品,中国电影市场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观众对电影产品的要求已经回归内容本体。
因此,用内容本身的强概念、强情节吸引观众,是新主流电影的重要特点。以往“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以明星包装来吸引观众的手段已经渐渐失效,对演员的选择主要看其是否和角色、影片整体氛围相契合。
“优质内容驱动越来越成为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反映到发行市场上,影片质量成为了各发行主体发行业绩的关键。”张鳯魁说。
在宣发环节,新主流电影较为极致地体现出了“拼内容质量、拼口碑”的特点。几部成功的新主流电影,都是在上映后实现口碑发酵进而撬动排片,引发层级传播后,延长了电影在院线的生命周期。
在前期的造势上,与过去的主旋律电影相较,新主流电影的确更主动和灵活,但和目前其他电影的营销手段大同小异,如新媒体造势、全国路演、品牌合作等。
随着观众喜好的变迁,这些常用手段和票房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而口碑、影片质量、内容、特效则成为了观众选择的要素。
“任何一部票房成功的影片都不能完全归功于单一的营销效果,需要各环节优势资源的紧密配合,更重要的还是在电影本体。”张鳯魁对本刊记者说。
沈东认为,这不是说新主流电影可以忽视宣传和营销,新主流电影尤其要按当下的市场规律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在宣传时,可以突出技术的特色性、内容的可观赏性和题材的创新性。(《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