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阳坡植新绿 生态建设再出发

2019-01-25  A+ A-
原标题:塞罕坝林场石质荒山造林成活率达99%

  日前,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三道沟东坡,阴河林场副场长彭志杰(右一)和同事们对樟子松树苗进行鼠害调查。 记者 史晟全摄

  塞罕坝三道沟东坡,是一道坡度接近30°的石质山阳坡,曾被专家断定种树难活。如今,尽管时值寒冬,坡上数万株樟子松树苗依然迎风舒展,生机盎然,见证着塞罕坝的又一个绿色奇迹。

  这些樟子松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副场长彭志杰的命根子。他隔三差五就要爬上山坡,实地查看树苗生长状况。

  “这些土叫‘头皮土’。”彭志杰随意拨开几厘米厚的一层薄土,下面拳头大小的石砾一个挤一个。“这些树就是在石头缝儿里种活的!”

  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公布,塞罕坝人倍受鼓舞、备感振奋,也开启了生态建设再出发的征程。2018年5月,面对石质阳坡造林的世界级难题,尽管再造一亩林要倒贴500元,塞罕坝人向最后的1万多亩石质荒山发起了总攻。

  石质荒山种树,难度有多大?彭志杰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说,山上挖树坑其实就是凿石头,震得手疼。最难的是搬运树苗,山上无法浇水,上山前容器苗要浇透,一棵苗能达七八斤重。坡陡山高,机械上不去,全靠人扛骡子驮,就连骡子都经常累得撂挑子。

  没有可借鉴经验,塞罕坝人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大穴、客土、壮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截至去年年底,塞罕坝林场石质荒山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造林成活率达到99%。幼树成林后,这片世界最大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也就是说,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塞罕坝已无林可造。

  但是,塞罕坝人又怎会停下追求绿色的脚步?

  由于人工纯林抗灾能力差,塞罕坝林场早在2013年便启动了“双万工程”,即在1万亩天然次生林内补种樟子松、油松等,形成针阔混交林;在1万亩人工纯林间补种云杉等树种,逐渐形成上有高层树,下有灌木、草、花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目前,“双万工程”试验基本成功,梳理总结的技术规范将在全场推广应用。

  “维持森林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是现代林业思想的核心,也是塞罕坝人在新时代接续进行生态建设的一次再出发!”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

  如今,塞罕坝的森林质量和生态价值仍在持续提升。统计显示,塞罕坝目前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38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1.4万吨。(记者李建成、陈宝云)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