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题:从“想方设法”到“地方立法”——《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
新华社记者任峰
4月28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首都优化营商环境开启新篇章。
从2017年发布《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到2018年围绕世行评价集中出台9+N1.0版35项政策,再到2019年相继推出9+N2.0版、3.0版改革措施,直至今年条例出台,北京优化营商环境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从“想方设法”到“地方立法”的“蝶变”。
审批、监管、政务服务等五维一体开出“长效药方”
北京新晨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IT设备、软件技术服务商。为快速筹措资金,公司近日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上申请了与海淀区羊坊店医院的采购合同确权,并凭借确权证明从百信银行获得首笔贷款。
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不可篡改等特点,实现了业务流程线上操作、快速便捷。“平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信用凭证,创新融资途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李俊杰说。
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是条例特色制度安排之一。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硬核”系统或平台应运而生。前不久,北京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开户、信贷业务资料自动预填写、多维度信息验证。天壕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该系统申请开立中关村银行账户,企业填报数据项减少80%,开户时间节约40%。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条例从5个维度搭建优化营商环境的整体框架——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
从针对焦点问题出台改革方案,到通过地方立法统筹系统解决共性问题,越织越密的“政策红利网”渐次铺开。“通过制度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提升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戴颖说。
对标国际一流 凸显首都特色
世界银行去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继续提升。北京作为样本城市,推出了一批有开创性、有影响力的政策,其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执行合同等3个指标进入全球前20名。
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思维在条例中一以贯之。条例对标国际一流、国际前沿标准,吸纳了营商环境社会共建机制、防止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企业设立登记便利化等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制定改革创新条款。
据介绍,围绕条例出台,北京市有关部门召开了40场座谈会,征求了412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收集了1287条问题和建议,重点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权益保护不够平衡、投资贸易不够便利、政务服务不够充分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梳理提炼出54个共性痛点难点问题,制定针对性条款。
例如,针对政企沟通渠道少的问题,条例提出,构建以12345热线等为支撑的咨询维权服务体系,受理有关咨询和投诉举报。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时,应做到“两个三十日”,即征求意见不少于三十日,政策实施时为市场主体预留的调整期不少于三十日。
政策配套让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为切实保障条例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北京共梳理出需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82项,其中固化现有经验或已出台政策措施24项,需新出台配套政策措施58项,共涉及44家单位,主要集中在5大方面。
在营造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方面,拟出台配套政策措施8项。如,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完善股东名册托管登记制度,扩大中小企业信贷和股权直接融资规模。
在提供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方面,拟出台配套政策措施18项。如,在政务服务大厅提供周末服务、错时或延时服务;推行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合并申报,网上缴纳。
在简化行政审批方面,拟出台配套政策措施14项。如,推行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制定告知承诺事项的具体范围、办理条件、标准、流程等。
在实行公平公正监管方面,拟出台配套政策措施9项。如,全面推进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设,对评价等级较高的市场主体,降低检查频次。
在建立健全法治保障体系方面,拟出台配套政策措施9项。如,建立破产案件财产处置联动机制,统一破产企业土地、房产、车辆等处置规则。
“营商环境改革是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戴颖表示,下一步将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为条例落实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