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大肿瘤医院外科楼大厅,一名志愿者正在为候诊的患者们演奏舒缓的钢琴曲。本报记者 方非摄
昨天早晨8点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楼一楼大厅人头攒动。有人在预约挂号窗口前排着队,有的在叫号屏幕旁焦灼地张望,还有的在大厅休息区的椅子上一口并两口地啃着面包,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大厅角落里有一架三角钢琴静静地伫立。
8点57分,一位身穿暗红色大衣的女士慢慢走到钢琴前坐下,推开琴盖,摆好乐谱,一串流畅的钢琴声从指尖流出。略显嘈杂的大厅里,空气仿佛突然凝滞,不少患者和家属从一沓沓化验单据中抬起了头,望向琴声的方向。从河南来就诊的冯女士刚刚看完医生,循着音乐坐到离钢琴最近的位置,“早上5点半就到北京看病,现在听着琴声歇一会儿,确实很放松。”
弹奏这段音乐的张敏是一位普通的钢琴爱好者,她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音坊”的志愿者。作为一项专门在医院中为患者与医务人员弹奏音乐的公益项目,“心音坊”启动于2015年12月29日,它的成立最初源于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教授的一个想法:“国外很多医院的大厅里都有钢琴,还有志愿者饱含热情地演奏,特别艺术,我们能不能也有这样的场景?”就这样,通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发起的医基金募捐,一架钢琴终于摆在了外科楼的大厅。
唐丽丽所在的科室主要工作是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帮助患者对抗“肿瘤君”,“等‘心音坊’正式成立,我才发现给自己找了个事儿——我们这儿没有人会弹琴。”为了不让钢琴闲置落灰,唐丽丽决定招募志愿者,钢琴水平达6级以上的都可以报名。“一下子就有几十人报名,完全出乎意料!有退休的钢琴爱好者、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还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 到现在,唐丽丽还难掩兴奋。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心音坊”正式运转起来。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半,都有4名志愿者顺次排班,每人演奏一个小时,无论冬夏,不管晴雨。而昨天上午来医院弹琴的张敏与王光泰都是“心音坊”的资深志愿者,去年上半年就参与进来了。热心肠的张敏还经常接受听众“点歌”,“有一次我都要走了,一位老太太拉着老伴儿走过来,跟我说再弹一个吧。”她就又重新坐回来,为老两口加演一曲,“你自己高兴人家也高兴,起码能帮他们减轻点痛苦或者缓解点压力。”张敏说,这一周她特意准备的《多瑙河之波》也是上周一位患者点的,“上周我来的时候,有一个患者说想听《多瑙河之波》,可我很久没练了。”虽然当时没有弹,但回到家,她立马翻出谱子练习,硬是用一周时间把这首不算简单的曲子“捡”了起来。张敏一边说,一边在大厅里寻找着,“我不知道他还在不在,但真希望他能听到。”
“医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需要我们去创造。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医院,无论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家属,还是辛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会在这里感受到平和、宁静和爱。”唐丽丽万分感慨。她的话音落下,大厅里,音乐依旧在空气中流淌。(记者 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