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3日电 题:让清水长流——广西玉林创新畜禽粪污治理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刘伟、何伟、唐荣桂
南流江干流水质几个月内由劣V类改善为Ⅲ类;九洲江跨省区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一逆转是怎么实现的?
畜禽粪污直排尤其是中小散养殖户粪污直排是我国农村环境一大污染难题,生猪养殖大市广西玉林也曾饱受困扰,境内的南流江、九洲江一度变成“污水河”。当地探索“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新路径,努力破解困扰多年的畜禽粪污治理难题,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粪污直排:“一江污水向南流”
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的玉林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生猪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养殖量增加,粪污和沼液直排也不断增加,导致南流江水质持续恶化。2018年1-5月,国控横塘断面水质均为劣V类,造成“一江污水向南流”现象。
九洲江发源于广西陆川县,注入两广交界处的鹤地水库,这是广东雷州半岛380多万居民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但是,由于上游养殖污染等造成鹤地水库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湛江市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据监测,2013年九洲江两广交界处水质断面整体属Ⅴ类水,枯水期恶化为劣Ⅴ类。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农村处调研员孔源说,过去解决中小散养殖场粪污直排污染问题主要靠“禁养”“清拆”,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南流江流域有养殖户近5万户,仅玉林就有4万多户,其中年出栏量500头以下的中小散养殖户占比约98%,存栏量占78%。“养猪是当地农民重要收入来源,若一味地禁养、清拆,这些群众的生计如何保障?”孔源认为,治理不能“一刀切”,关键在于杜绝粪污和沼液直排,并打通粪肥还田利用的通道。
重塑循环:再现“一江清流”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调研员伍美炎表示,随着种养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亟待重塑适合当前“三农”发展的种养循环新模式。
位于南流江流域的玉林市福绵区中小散养殖户众多,对于存在粪污和沼液直排的中小散养殖户,当地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按照上级部门指引,坚持“截污、建池、收运、还田”四步走,不仅保住了养殖户饭碗,还借助粪肥还田带动了有机农业发展。
福绵区委书记赵志刚介绍,当地普遍推行“截污建池”的路子,要求所有养殖户限期自行封堵直排口,并按照标准建设粪污贮存池。算下来,成本比清拆、搬迁或改造猪栏大大降低。
福绵区樟木镇绿农保畜禽粪便收集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庞继林告诉记者,在实行“收运”时,向养殖户收取沼液肥清运费,每车5立方米80元,大大低于其个人清理成本;“还田”时,对种植户沼液肥喷施服务每车收费约200元,解决了其有机肥购买、施用成本高问题,并基本替代了化肥。
监测数据表明,依靠推行“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的低成本粪污治理和资源化路子,仅几个月时间,横塘断面水质就从劣Ⅴ类改善为Ⅲ类,并一直保持至今。
为还九洲江“一江清流”,粤桂两省区签署协议,携手共治九洲江流域环境污染。对流域内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实行“高架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改造。陆川县一家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说:“过去1头猪每天产的粪便需要冲水10多斤,而高架网床全程免冲水,大大减少了污水产生量。”目前,九洲江流域已完成“高架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场升级改造300多家。
完善体系:永驻绿水青山
目前,玉林市探索“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治理新路径,实现畜禽粪污低成本快速治理和资源化等做法在全自治区推广实施,一些省市县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这种治理模式,改善了九洲江、南流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融共进,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玉林市委书记黄海昆说。
伍美炎表示,玉林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组建第三方专业公司或农民合作社实行“收运还田”,让种植户只花购买化肥价格一半的钱就能买到足够的有机肥,且做到了“施肥不动手”,破解了粪肥还田的高成本“瓶颈”,提高了农户施用粪肥的积极性。
福绵区一家养猪合作社墙上贴着环保监督牌,上面写有区、镇、村包联负责人以及清运负责人姓名、职务、电话等,让人一目了然。一位乡镇干部表示:“目前已建立起举报机制,加强督查巡查,一旦发现有养殖户偷排污染物,举报者都会得到奖励。”
“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让各养殖户之间互相监督,养殖户与合作社形成共同体,玉林这一做法新颖有效。”到福绵区考察学习的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畜牧兽医局局长杜万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