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基地+车间”成梁园区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8-11-07  A+ A-
 

眼下,正是精准脱贫的攻坚时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犹如战马嘶鸣在梁园大地震耳欲聋。

梁园脱贫不走寻常路。变“输血”为“造血”,是梁园坚定不移的扶贫战略,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成功打造了“扶志+脱愚=长期脱贫”的“梁园模式”,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战场上,帮扶基地和扶贫车间发挥了主力作用,成为梁园决胜脱贫的主战场。

最激动的时刻是一年一度收红包

11月4日下午,观堂镇刘庄村44户代表争先恐后赶往村室大院,当天,村里华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给贫困户发红包。

“发红包”是贫困户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企业一年一度的分红,这是梁园区规划实施“细水长流”确保长期脱贫的探索和尝试。

眼下,刘庄村480亩红富士苹果熟了,红红的果子挂满枝头。30多岁的刘宗田是合作社的创始人,是苹果园的“老板”。他告诉记者:“五年前,我们流转了480亩土地,引进红富士等优质苹果搞规模种植,从去年开始,苹果已经大量结果。今年,我们按照村委会要求,把苹果园打造成扶贫基地,安置村中贫困人员20多人。我们挣了钱不能只顾自己,得和乡亲们共享!”

村党支部书记曹付山说:“苹果园需要发展壮大,贫困户需要按时脱贫,我们就把发展企业与加快脱贫结合起来,一并推进,效果还真不错。”

在果园打工的贫困户刘天才说:“果树开花,我们授粉;果子成形,我们套袋;果子成熟,我们收获,一天挣60块钱。”

在距离观堂镇10公里处的双八镇森景庄园里,前不久也呈现了激动人心的一幕,总经理刘文涛将60个红包挨个发到贫困户手里。

“看着风景打小工,守着家园挣工资。不到年底就分红,党的领导真英明!”这是贫困户代表荣元忠领到红包后现场说的几句顺口溜,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贫困户的心声。

记者采访得知,两年来,双八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贫困户把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到效益好、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实施带动帮扶,创新实施“政府+企业+贫困户”的连带帮扶模式,企业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企业打工,并参与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分红。森景庄园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每户每年可获得400元的分红收益。贫困户看着风景打工,看着风景挣钱,看着风景领红包,心里美得很!

在园区打工的贫困人员王永奇说,半辈子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俭朴几十年,却没有走出贫困的处境,虽不缺温饱,却难说幸福。现在,他们一手领工资,一手接红包,真是想不到。

梁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告诉记者,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梁园区结合近郊区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在8个农业乡镇走产业帮扶之路,政府拿出专门资金,组织农业技术力量,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打造了以辣椒、莲藕、小杂果、草莓四大主导产业帮扶基地,实现了近千名贫困人口有活干、有钱挣的脱贫目标,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最高兴的日子是一月一次领工资

观堂镇刘庄村辛庄自然村,李相坤的食品加工厂里十分繁忙,十多部机器全部运转,几十名工人身穿制服忙碌着,有的在操作机器,有的在包装打箱,浓浓的香气透过车间的窗户飘散出来,在这个不足200户的小村庄蔓延。

李相坤告诉记者,他开办的食品加工厂是镇里的扶贫车间,也叫脱贫工厂,主要以玉米小麦为原材料加工生产麻花、玉米棒、玉米花等食品,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环节与环境已经相关部门验收,各种证件齐全,目前,有30多名贫困人口在这里打工,日工资每人60元到80元不等。

记者采访的当天,正赶上李相坤给工人发工资,齐胜军10月的工资是1600元,他数完钱后高兴地对记者说,最高兴的时刻就是领工资的时候。

孙福集乡张庄村的王洪伟是一位“80后”小伙子,初中毕业后他就下决心要实现“致富梦”。两年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当地开办了商丘市中丘咖啡厂,不但自己富了,还带动40多名群众摆脱了贫困。

2016年春天,孙福集乡党委、政府召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诚挚邀请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助力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当时王洪伟正在南阳市做咖啡加工生产,市场顺风顺水,接到家乡的邀请,他当即决定回家乡开办咖啡厂,带领家乡群众投身脱贫攻坚战。

王洪伟说,截至目前,这个扶贫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他主动放弃扶贫政策资金支持,不向政府伸手要钱,靠自己的实力帮助家乡父老乡亲。“我最高兴的不是卖多少咖啡、走多少批量,而是看到工人拿到工资后的笑容,他们拿得多,说明我的市场好。”王洪伟说。

孙福集乡党委书记张传尧说,这个项目不仅填补了商丘市高档咖啡生产领域的空白,还安置了4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乡里将发挥中丘咖啡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诸如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电器加工、茶业生产等类的脱贫工厂,在梁园区有22个,带动近千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有3000多户“夫妻作坊”,村民不出家门挣钱,全区呈现出努力奋斗的氛围。

最骄傲的身份是守着家门当工人

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的刘口乡当店王村眼下秋色正浓。

这里是林洋新能源在刘口乡建设的7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是商丘市首个大型地面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上个周末,村民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打扫完自家院落和门前道路的卫生,骑上电动车到村边的几家企业去打工。十几位男村民去了村北的林洋光伏发电基地管理油牡丹,几十位女村民去了文斌服装加工厂加工服装,还有几位老人到村西的草坪种植基地整理土地。

刘口乡党委书记祝玉波告诉记者,当店王村位于刘口乡万亩示范方内,是区里贫困村,该村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主要流转给林洋光伏、一品草坪、羊肚菌种植基地,流转后土地由每亩300元的收入提高至1200元。同时,该村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洋光伏油用牡丹生产基地、扶贫车间等四大就业基地供贫困人口、留守人员就业,村民村内务工收入每年可达200万元,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就业。

昔日土里刨年年不见富,今日门口打工月月有工资。这是两年来梁园区走精准脱贫之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华丽转身的真实写照,最让农民值得骄傲的是,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进厂当工人。

该乡南会馆村一村三厂“争劳力”,一度出现比着掏高工资笼络工人的“不正当竞争”。全村400多名群众分别走进彩云服装厂、辰涵玩具厂、春玲灯饰厂当上了工人。

张桂香是村里的贫困人口,她已在彩云服装厂工作两年,说起这两年的工作经历,她流露出一丝骄傲的神情:“自己做的饭吃着有味道,自己挣的钱花着有底气。现在我也是工人了,月月工资2000多块,我就是靠这些钱解决了婆婆吃药、孩子上学等好多事情,作为一名农村工人,我很骄傲。”

在春玲灯饰厂做灯带焊接的潘莲花是厂里“编外工人”,因为她上班的地点不在车间,而是在家里。记者采访的时候,她正和丈夫用传统烙铁焊接灯带,两口子有说有笑,身边整齐地码放着焊好的灯带。

“在厂里和在家里一样,挣的钱一样多。”潘莲花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交谈,她的动作看起来很娴熟:“俺干了才两年,小平房建成了小洋楼,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钱不在多,能满足家庭需求就行了。”

像张桂香、潘莲花一样,梁园区在家门口当工人的贫困人口有近千人,他们分布在全区22个扶贫车间和几十个产业基地默默奋斗,靠双手自食其力,用劳动致富捍卫了新时代农民的尊严。

梁园区脱贫攻坚不走寻常路,“破冰之旅”虽坎坷不平,但最终硕果累累,展现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奋斗精神,用忠诚和担当诠释了务实为民的大爱情怀。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