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稳: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

2018-10-04  A+ A-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图文互动)(1)李小稳: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

  在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的家中,李小稳利用空闲时间查看栽培技术书籍(9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新华社郑州10月4日电 题:李小稳: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

  新华社记者李亚楠

  见到李小稳那天,刚下过一阵雨,通往红薯地的土路有些沾脚。

  李小稳娴熟地操纵电动轮椅在前面带路,雨水冲刷形成的小沟坎和肆意生长的野草丛,她都轻松越过,把跟随的机动三轮车都甩在了后头。

  红薯叶铺满了整片田地,她指挥帮手刨了一窝红薯,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她亲手育的苗长成的。每年四五月份,方圆县乡前来找她买红薯苗的庄稼人都会排成长队,比农村赶集还热闹。

  61岁的李小稳是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人,今年是她培育红薯苗的第15个年头。大约20年前,李小稳患上了类风湿,为了照顾老人,供孩子上学,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下身瘫痪,逐渐只能依靠轮椅行动。“那时我才40岁,以后的日子还长,年轻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做成什么事业,感觉内心有一股力量没有迸发出来,不甘心。”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图文互动)(2)李小稳: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

  在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一名村干部给李小稳(右)介绍红薯淀粉加工设备(9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李小稳由奶奶和父亲带大,1976年高中毕业后,父亲和奶奶身体越来越差,为了照顾老人,撑起家庭,李小稳放弃了考大学和到外地任教的机会,选择了在家务农。

  她的不甘心正来自于此。经过研究,她发现周边气候和土壤适合红薯种植,当地一些农民也有种红薯的传统,但是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她决定对传统红薯种植进行改造。

  不过,起初她的决定,遭到家人一致反对。“身体好的,也没她这么敢想。”丈夫李立位说。

  李小稳决定让事实作答。前期通过火炕育苗,她拄着拐杖和丈夫整日整夜忙活在火炕旁,即使如此,她也经历了好几次失败,有些是育苗效果不理想,有些是出去卖苗被人骗。“也在夜里哭过,但没想过放弃。”犟脾气的李小稳不服输。

  最终,她克服土地流转、贷款困难等种种障碍,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发现一种脱毒红薯品种,结出的红薯产量高、味道好,很受市场欢迎。如今,她的育苗基地已经从最初的“小火炕”扩展到20多个大棚,每年供苗规模400多万株,毛利润30多万元,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图文互动)(3)李小稳:轮椅上的红薯育苗人

  在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李小稳(右)和丈夫一起出发前往红薯地(9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轮椅上坐着急躁,到地里拨翻着(济源话,指挥的意思)工人们干活,就不急躁了。”李小稳的基地育苗兼种菜,她在地头一边擦着工人们摘下来的茄子,一边不时招呼地里的工人。

  干活的大部分是本村的留守妇女,一天能挣几十元。正在摘茄子的村民郝玉霞说:“李小稳,厉害,比没坐轮椅的人都厉害,村里人都佩服。”

  不过,如今的李小稳还是不甘心。“红薯深加工产业链还没搞成,只种红薯附加值比较低,正在谋划精深加工项目,打造一条龙服务体系,也能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打工难的问题。”她说。

  “最佩服妈妈身上的斗志,轮椅也困不住她,自力更生和奋斗不息就是妈妈给我们最好的教育。”女儿李真真说。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