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贸区将用三年走完各项改革 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

2017-03-30  A+ A-
河南商报记者李笑凡陈薇杨益莹实习生李志远

3月29日下午,已建成自贸试验区的主要负责人、中国自贸试验区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都聚集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为将要挂牌的河南自贸试验区“预热”。

走过两三年的发展历程,几个“前辈”自贸区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河南自贸试验区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听听他们的观点吧。

【论坛】

研究自贸试验区的专家给河南提了四点希望

论坛一开始,省自贸办主任、商务厅厅长焦锦淼就向来宾隆重推介了河南自贸试验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是全国研究自贸试验区的权威部门,昨天的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对河南设立自贸试验区表示热烈祝贺。她给河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提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河南省人民政府在自贸试验区发展时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规划好发展的路径,各部门间要加大合作,保证自贸试验区的工作高效顺畅进行;二是希望河南省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在特色发展领域加大创新力度;三是希望在发展中要对标国际,加快探索实践;四是希望搭建多种类型的功能性平台。

【专访】

听大咖们聊一聊河南应该如何建设自贸试验区

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方式“探路者”们有啥体会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曹宏瑛: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不仅是河南人民的大事,也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大事。河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壮大了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队伍,有益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更好的交流学习。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三年以来,坚持“放”“管”“服”三大基本原则,总结了一批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自贸试验区是苗圃不是盆景,制度成果都必须可复制推广。”

广东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广俊:

广东的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形成了粤港澳金融合作创新体制、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粤港澳交易规则三大创新机制。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忠东:

作为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的战略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天津自贸试验区已逐渐形成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等发展特色,同时注重实体经济制度的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带动环渤海经济的发展。

河南未来如何做听听专家怎么说

我们要用三年时间

把各项改革走完

——省自贸办主任、商务厅厅长焦锦淼

焦锦淼说,随着河南的飞速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一类的制度性开放、选择性开放,到现在已经不够了,要换一个开放的载体。从目前来看,这个载体就是自贸试验区。

他说,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扩大开放领域,破解改革难题,加速释放红利,把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园区。”未来,河南自贸试验区将是河南招商引资最主要的阵地,要用三年时间把各项改革走完,“自贸区是苗圃不是盆景,需要培育,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河南开放光靠郑汴洛不行

还是要全省协同发展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葛顺奇

葛顺奇介绍,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几个自贸试验区的关注点、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而这些自贸试验区有数百条创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改革的试验点和突破点特别多,所以各干各的。”葛顺奇说,根据过去的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可以预计,河南自贸试验区从挂牌之日起,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外,他还提到一点:“河南开放,光靠郑汴洛不行。”他建议不要过分强调地理上的划分,全省要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河南的开放改革。

在制造业、内陆发展方面

河南都大有作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

河南不沿边不临海,国家为什么要把自贸试验区放在河南?张威说,沿海地区的自贸试验区和内陆地区的自贸试验区基础不同、机遇不同,发展的路径也不同,具体到河南的自贸试验区,未来主要是要为内陆、中西部省份提供开放发展的借鉴经验。

前两批共4个自贸试验区都在沿海,主要侧重的是服务业,而河南的特色在制造业。对于全国来说,制造业依旧是“根基”,下一步制造业要向什么方向发展?河南的尝试更有意义。如果再往深一步发展,河南能把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起来,比如像河南物流产业的发展,那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借鉴意义会更深远。“所以我认为,河南大有作为。”

【延伸】

河南建自贸试验区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

知道要建自贸试验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海淘更方便了。

这在焦锦淼看来是肯定的。“未来在自贸试验区可以开免税店,进口汽车的价格也会降低。”

张威提到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好处不仅仅在于买红酒、化妆品会便宜,更多的在于吸引好的企业。自贸试验区有着强大的虹吸效应,它的利好更多体现在企业层面。好企业多了、一个地区发展了,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全方位的提升。如果未来发展到像上海一样,个人在投资领域的参与度可能也会更高。”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