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消除结核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58/10万。河南省结核病防治现状如何?怎样远离这一疾病?3月23日,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邢进。
1个结核病人每年可传染10至15人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体多处器官均可患上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大约占到90%。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河南是全国结核病负担最高的省份之一,防治任务复杂繁重。
“河南省的结核病患者80%是农民。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中生年龄段也是发病的高峰期。”邢进分析说,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易受病菌侵扰,其他群体因参与社会活动频繁、群体聚集性强而成为易感人群。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比如,肺结核就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谈话时的飞沫中带有结核杆菌,随空气传播后,健康人吸入体内就会引发感染。”据邢进介绍,1个结核病人一年可传染10至15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规的治疗,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河南省结核病发病数量仍比较高
近年来,全国结核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85%以上。“十二五”期间,我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共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32万例,涂阳患者治愈率90%以上,实现了国家下达的各项规划目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省结核病发病数量仍比较高,还面临着耐多药结核病、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国家对初次确诊为普通结核病的患者,免费提供一线抗结核药物,进行6个月的规范治疗,治愈率能够达到85%以上,但耐多药患者治疗效果并不乐观。”邢进解释说,耐多药患者抗结核药物产生了抗体,加上新研发药物较少、部分药品没有纳入医保报销等,导致患者治疗周期长、治愈率较低。
出现“耐多药”,少数是患者感染了耐多药结核杆菌,更多的是治疗过程不规范、患者中断用药等导致的。邢进表示,对初治病人开展常规的耐多药筛查、保证药品供应不间断是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
大量流动人口成为病菌传染的“潜在威胁”,让结核病流行“加速”。“结核病患者大多在农村,而流动人口多数来自农村。”邢进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常常脱离疫情的监管,加上工作环境恶劣、营养缺乏,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病菌感染,一旦患上结核病又因自我保健意识差、缺少医疗保障等拖延治疗,从而加剧了传染源扩散,给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
患者家属要首先做好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结核病能否治愈的关键。“而对于结核病患者家属来说,更要做好预防。”邢进说,患者家属要主动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全面筛查,并做好对患者的隔离措施。例如,在结核病患者排菌期,要住院治疗,家庭起居要减少和家人的接触,使用专门的生活用品等,污物采取深埋等措施。同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到不随地吐痰,主动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加大对结核病的防治,也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邢进建议,借助目前全面推广的家庭医生群体,政府应加大投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让基层的防治力量强起来,从而提高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疾病防范意识。(记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