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汉人老家生态美 一江清水向京流

2018-05-06  A+ A-

汉中市一江两岸。当地供图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汉中,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诸葛亮六伐曹魏的大后方。古汉台、张良庙、武侯墓、张骞墓、褒斜栈道等历史文化遗存,见证着它2300多年的辉煌历史。

除了“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这里还有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阳春三月,春色明媚,金灿灿的油菜花为这座古朴的小城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黄。午后的阳光洒在这方青山绿水环绕的城中,明晦之间,小城趣味盎然。

绿色是汉中的底色。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地,汉中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承诺,保护好一江清水,利用好绿色生态,积极在绿色循环发展上做文章。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东风,打造的构想和实践,汉人老家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最好时机。

汉人老家

文旅融合激活文化基因

汉中,一个中国历史上难以忽视的版块。秦末,刘邦被分封为汉中王,从汉中肇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拉开了汉王朝兴盛发达的序幕。

 汉中古汉台。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大隐隐于市。走进汉中,古汉台、拜将坛等历史遗迹隐蔽在城市的林立高楼之中。透过斑驳的历史遗迹,两千年前激昂澎湃的历史仿佛跃然眼前:满怀悲愤之情的刘邦进入汉中,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招兵买马,求借汉中宝地东山再起,开创新的辉煌。

“四百年的两汉王朝开启了中华民族一个鼎盛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汉中正是汉朝、汉人、汉族、汉服、汉语发源地。正如学者余秋雨所说的,汉中是汉人的老家。”在汉中历史文物展展厅的讲解员高欢眼里,汉中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连续举办多年“清明公祭张骞”活动已经成为汉中的一张鲜亮的名片。 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汉中人有栈道精神与盆地意识,即博望致远。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盆地意识的代表,留得青山绿水,才能永续发展。汉中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一江清水永流京津;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和绿色生态资源,把汉中建设成为世界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中西部休闲高地、世界著名自然旅游目的地。”在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看来,汉中汉源文化至少有汉水发源之源、汉家发祥之源、汉族称谓之源、汉字演变之源与汉魂人格之源等“五源”。

梁中效表示,汉中栈道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纽带,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栈道精神的杰出代表就是丝路开拓者张骞。丝绸之路上两个最响亮的名字,即“博望侯”张骞与“定远侯”班超,而前者生于汉中,后者封于汉中,因此汉中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之源。

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右)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做面子,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里子。在城市建设中,汉中紧扣汉文化元素。努力打造以汉山、汉水、汉城为主的国际汉文化体验城市。而兴汉新区正是汉中构筑汉文化体验的一次大胆探索。汉人街、汉人老家等文化项目的建设,让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中体验汉文化,让文化通过密集的人流来产生价值和效益。

历史的车轮不止,新时代的建设者们持初心,再出发。

近年来,汉中在汉文化景点打造方面大手笔不断: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汉文化的石门颂书法文化景区,古汉台、拜将坛及莲花池等遗址;勉县定军山三国战场、武侯祠及诸葛古镇景区;以现代气息传承汉文化的天汉长街公园、兴汉新区汉人街、汉人老家等,以张骞墓为核心的西汉文化景区;洋县龙亭镇蔡伦为主的东汉造纸文化景区。这一系列景区、景点以靓丽的汉江为纽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文化观光休闲度假景观带。 汉中的汉文化景点正逐步形成集群效益,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正以另一种亲切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两千年前栈道的修建,开启了汉中发展的历程。如今的汉中,借助西汉高速、西成高铁开通的机遇,地处秦巴山腹地的汉中厉兵秣马,开启了新的征程。汉中将通过全域旅游的思路,牢固树立‘全域汉中、全域景区’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最大的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多业融合,循环发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表示。

航拍勉县油菜花主会场。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新时代东风浩荡,天汉间春光醉人。“乘高铁、游汉中”“坐专机、看花海”,几乎成了当下春季旅游最时尚的选择。汉中每天停靠110多趟高铁,呼啸而来的西成高铁忙碌地穿行在百万亩油菜“金色花海”中,每20分钟一趟的频次让人恍惚相遇“城市公交”,

借助全域旅游的基础与西成高铁的开通,地处秦巴山水间的陕南小城,向世界展现了她的秀美。发掘汉文化、开发汉文化、弘扬汉文化…… “汉人老家”正在喜焕新颜。

汉水源头

汉江之水天上来 北京之水汉中来

汉江源头。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汉江是汉中的母亲河,发源地在汉中市宁强县。从这一座座深山中流出来的一滴滴水,聚水成江,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入北京。

汉江在汉中市境内干流长270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流域面积的20.6%,汉江出境水量约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7.8亿立方米的近三分之一。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汉中肩负着捍卫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要使命。

在汉江源头的汉水源村,干净清澈的水流汇溪成江,溪流里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这方水如此干净,当地村民功不可没。 

宁强县汉水源村的张邦贵老人每天都要带着火钳和袋子,从家到源头沿河步行5公里左右,捡拾垃圾,大到塑料瓶、编织袋,小到烟盒、废纸片。他还常提醒村民和游客:“这里就是汉江源头,不要乱扔垃圾。”为此,张邦贵专门在村里成立了“捡垃圾”小组。每个月组织群众到汉江源头义务捡拾垃圾一次,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汉江源头环境的积极性。如今250多户村民户户整洁,全村群众都成了水源地的义务宣传员和守护者。

作为汉江源头的汉源街办书记,陈益品的担子也不轻,既要保护好汉江源头不受一丝污染,又要确保地处秦巴山深处的数万名群众脱贫致富的任务如期完成。“两个任务同等重要,两件事情都不容忽视,都得干好。”

清澈的汉江源头。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汉中宁强县是 “南水北调水源地,汉江源头第一城”。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宁强县当地严格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业限制等水资源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宁强县随即调整思路,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向大山要效益,确保当地的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不掉队。

“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退耕还林,忍痛砍掉了占宁强经济半壁江山的矿产产业,组织村民种植木耳、香菇等经济作物,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为了保护好这方绿水青山,做这点牺牲也值。”宁强县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沈红海告诉人民网记者。宁强只是汉中在保护水源、呵护一江清水的一个缩影。正是384万像张邦贵一样的汉中人无私的奉献,默默的付出,才有这一江碧水的清澈。 

位于南郑县红庙镇干坝子村的红寺湖是汉中当地颇有名气的水利风景区,绿水青山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致富渠道。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山泉水种植莲藕,当地群众从绿水青山中寻得了真金白银。

说起水源保护,村支书老陈有说不完的话。他介绍说,村子以前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了水源保护,导致红寺湖的水质有所下降,现在又回过头来补课,群众通过以前的教训也意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纯净的生态环境才是村里最大的财富。

“近几年,我们通过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不施用农药和化肥,组织党员和群众义务清理河道垃圾,通过制度化的措施确保污水不进湖、垃圾不入河,着力打造一个纯生态的旅游基地。通过利用优质的水、空气等稀缺资源,村民也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谈及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村支书老陈认识深刻。

自2007年以来,汉中开展了“丹治”工程两期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宜林则林、陡坡封禁、村庄周边提高耕地治理标准的总体思路,最终达到改善水源地环境、涵养水资源、减少面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做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治理效果。

汉中市南水北调主任黄基伟对汉中环境治理的成绩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汉中在全省率先完成940起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和831个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制定汉中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对重点企业全面调查评估,全市涉水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9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7%。此外,汉中还通过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河长+河道警长”全覆盖等措施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充沛、水质安全。

汉中生态

“绿色存量”释放“经济增量”

近年来,为保护好一江清水,汉中市关停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限制了汉中的一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如何在保护好水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发展循环产业绿色产业,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迫在眉睫。

“坚持优先,引导绿色发展”成了汉中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严守生态红线和创造、生态两手抓,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提升区域自然环境,建设美丽生态园区,成了汉中循环产业发展的指引性思路。

成群的朱鹮。张跃明 摄

山更青,水更绿,生态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红利,还让曾经濒临灭绝的朱鹮从13只增加到了2000多只。

今年54岁的张跃明是陕西汉中洋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主任,从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小张到如今年过半百老张,张跃明用了30年的时间守护着那些飞舞的“东方宝石”。

“朱鹮是与人亲近的鸟类,有人的地方才有朱鹮。它接近农民,依靠农民的水田,依靠池塘河流树木,才能生存下来。”张跃明说,为此,当地农民的水田不仅产量低,还经常被朱鹮糟蹋,一年补秧两三次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既要保护朱鹮,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破解这一难题,洋县从2003年起,围绕朱鹮保护,开始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以好生态吸引了一批绿色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保护生态和加速发展的矛盾。绿色发展,应运而生。洋县因此获得“西北有机第一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等荣誉。

为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洋县适时提出“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的战略。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有机产业发展和知名品牌创建专项资金,对有机基地环境检测费实行财政全额补贴,对产品认证费及年度复评认证费补助60%,并对有机基地肥料实行定额补贴。

“朱鹮效应”显现,有机产业快速发展。一项项利好政策延伸到了洋县全境,使得农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开始搞有机产业时还担心不让用化肥、农药了会减产,可没想到粮油的品质好了,收入增加了。有机产业让村民腰包鼓了,村里的小洋楼一栋栋盖起来了,小汽车也新添了不少。”洋县纸坊办事处草坝村村民张学文说。

洋县马畅镇高堡村村民王长云也尝到了有机产业的甜头,他每年种植10余亩有机黑米,农闲时节还能到收购自家黑米的合作社打工,除了种植有机黑米每亩多收入2000多元,在这里每天还能挣到100多元,收入可观。

“价钱高,又是订单农业,根本不愁卖。”王长云说,他所在的高堡村年年种植有机黑稻600多亩,周边的6个村子也都大面积种植黑稻,2000多名农民因此受益。

保护朱鹮让洋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因此衍生出来的绿色经济让当地的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当地的“绿色存量”释放了“经济增量”,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真理。

在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紧邻石门景区的河东店镇依靠当地褒国古城的遗址和当地关于褒姒的传说,讲文化故事,提高当地名气。巧妙地将农业与休闲观光紧密结合,借助当地独特的区域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以采摘、农家乐为主要方式的休闲观光游,帮助当地群众致富。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子的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农家乐经营人员超过400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

河东店镇党委书记殷彦军告诉人民网记者,河东店镇坚持“山区干果中药材,丘陵柑桔小杂果,平川粮油庭院菜”的发展思路,建基地,强基础,创龙头,逐步形成了以山区干果中药材、丘陵柑桔、平川优质粮油养殖业为特色的产业布局,这些产业也成了河东店镇发展农业+旅游的前提。

生态是汉中的本色,绿色是汉中的底蕴。近年来,汉中把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汉中市发改委循环产业办主任王永红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汉中发展的全部,抛弃生态来发展对汉中而言无疑是扔掉金饭碗去要饭。因此,对汉中而言,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是汉中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汉中市在梳理产业的同时,明确了在农业领域建立4大循环产业链条,通过工农业共16条产业链条,实现企业间、产业间、园区间的循环,再让这三个循环和人民的生活融合发展,实现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循环,形成最高层次的绿色循环发展。汉中确定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是立足自身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基础清洁等市情所决定的,“像汉中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要走循环发展的新路。”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傍晚的汉中,汉江穿城而过,滨河公园锻炼的人漫步于汉江两岸的绿色森林中悠然自得。色彩斑斓的城市灯光让这座城多了几分梦幻,悠久的历史遗存点缀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为这座城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成高铁穿过汉中。李斌 摄

时下,里外兼顾、秀外慧中的汉中,正走在追赶超越的上升通道,阔步迈入新时代。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东风,打造丝路源点城市的构想和实践,为汉中构建起“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格局,这座秦巴山区的小城将实现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城市迈向前沿城市的华丽转身。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