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里的“穷支书”

2020-03-09  A+ A-
  新华社成都3月9日电 题:幸福村里的“穷支书”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李力可

  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城出发,3个小时弯弯曲曲的盘山路,把记者带到了金沙江边的龙潭镇幸福村。这一天,4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拉马尔且正为吉普大叔申报低保的事忙活着。

  从201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拉马尔且没轻松过一天,“基本没在夜里12点前睡过觉。”

  这是四川省布拖县龙潭镇幸福村(2019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村子虽然叫幸福村,但在过去,想要幸福对村民来说却很奢侈。

  住红泥土坯房、走泥巴路……多年来,贫困如同“魔咒”将187户村民紧紧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

  过去烤烟是村民赖以为生的经济作物,可除去化肥、农药成本,种得再好,一亩才能挣1000块。

  2011年,拉马尔且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前任支书扔下一句话:“我干不起的事情你干得起我就佩服你,你要是干不起,你也等着下课吧!”

  “上任后我就写了几个目标,跟群众开会,说出去的话办不到我就不姓拉马。”拉马尔且说。

  修路是首要目标。村里的烤烟地都在半山腰,坡度大,只能靠人一捆一捆地背下山。路,一直是全村人的梦想。

  说干就干。拉马尔且拿出家里的全部3万元积蓄开始租设备修路。一开始,村民们只是看着拉马尔且干。经过他挨家挨户地动员,慢慢地,大家开始也参与进来。5条全长3.7公里的机耕道,从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到能过农用车,修了整整3年。它不仅畅通了运输烟叶的渠道,也让这位村支书走进村民们的心里。

  四川省布拖县龙潭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拉马尔且走在村里新修的水泥路上(2019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路通了,拉马尔且就想着尽快提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脱贫攻坚以来,他三天两头往镇上、县上跑,去争取项目、争取资金。

  幸福村有多年青花椒种植历史,但由于种植规模小、种植分散、种植技术落后,收益一直很低。

  2015年,拉马尔且和村“两委”成员们决定在幸福村大规模种植青花椒,在乡党委政府和布拖县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幸福村青花椒种植基地被列为县里的重点项目。

  四川省布拖县龙潭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拉马尔且(左三)和村民商讨明年种植青花椒的规模(2019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如今,村里的青花椒平均一亩收入已经达到5000多元。2019年幸福村青花椒卖出200多万元,还有人专程从乐山、成都、云南赶来收购。幸福村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元,村民们不仅骑上三轮车、摩托车,不少人还开上了货车、小汽车。

  “过去贫困户家里没有粮食了只能吃酸菜,我还要拿玉米面去接济;现在家家户户三菜一汤,时不时就吃烧烤火锅。”拉马尔且感慨道。

  2017年,幸福村成了全镇第一个摘掉贫困帽的村子。

  “阿爹阿妈没能给我修的房子,共产党给我修好了。”走进贫困户马莫吾作干净亮堂的新家,她高兴地说,“我们家现在过彝族年的时候都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村里的好支书!”

  村民富了,拉马尔且这支书却“穷”了。

  为了完成改种青花椒后村里未完成的烟叶合同,拉马一家6亩多土地2015年才零星改种青花椒树。“去年青花椒才卖了一万块钱,三个儿子读书都供不起。”拉马尔且说,自己每月收入仅有1650元,家里收入基本靠妻子在镇上餐馆打工。

  拉马尔且的大儿子今年23岁,在成都上大学。“他曾经问我,为什么其他同学都有助学金我没有。我告诉他,爸爸是干部,不能麻烦国家。”上学期孩子去上学,他只给孩子带了30多斤苦荞面去学校。“幸好有老师关心他,经常在食堂打饭给他吃。”提起孩子,拉马尔且总是眼中含泪。

  拉马尔且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自己也受过不少委屈。为了做到办事公平公正,他被亲戚骂过甚至打过——因为他拒绝“开后门”,表弟享受不到易地扶贫搬迁新房,一气之下用石头砸了他。“那一砸把我痛哭了,身上不痛,心里痛。”

  但这位“穷支书”得到了群众满满的认可。2017年,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村里要协调31户建房的土地。拉马尔且一天开四个会,7天协调完毕。这一让当地乡党委政府惊叹不已的工作效率,与村民们的对“穷支书”拉马尔且的信任和支持分不开。

  “我家修房子的时候,来了一百多人帮我,这让我深深感动,让我知道大家心里都认可我。”拉马尔且说。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