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彩虹4无人机列装伊拉克军队
“彩虹”无人机折射的四道光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无意间滚滚向前,诞生于上世纪初的无人机,迄今已有百岁。曾经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新鲜名词,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无人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频换“新装”的无人机不只限于民用,军用已成为一种常态。
科技创新催生武器装备的深度变革。东方中国,一架架“彩虹”无人机冉冉升起,“彩虹”所折射出的每道光芒,都见证着国产无人机的快速成长。“彩虹”的丰羽路,是中国无人机快速发展的缩影,短短15年间,“彩虹”无人机5种型号振翅高飞,多款型号远销国外,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明星产品。近日,记者走进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作为“彩虹”无人机的“娘家”,这里与“彩虹”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国产无人机又是如何实现步步腾飞?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探寻无人机飞行的航迹。
创新之光:创新是“彩虹”的制胜密码
走进近千平米的展厅,面对“彩虹”家族的5位成员时,记者难以想象到“彩虹”成长之初的那份艰辛。
1999年春天,部队某研究院在试验时公开进行配套无人机平台的招标,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7名同志成立无人机项目论证组参与竞标。此时,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无人机也仅仅停留在构想。虽然铩羽而归,但竞标让他们更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岁月更迭,历经十几年的炼羽,“彩虹”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创造了国产无人机的骄人战绩,成为了国产无人机中的明星产品。
一个组建十几年的团队,缘何能够紧跟世界无人机发展趋势,接连打造在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全程见证“彩虹”成长的总工程师石文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创新为‘彩虹’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从无到有,研究院历经5年探索,先后攻克了全复合材料机体、火箭助推起飞、伞降回收系统和数据图像同步传输等难题。2004年仲夏,第一架全自主飞行无人机翱翔蓝天。
凭借优异性能,“彩虹”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订单持续增加,装备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研究院先后对无人机的动力装置、结构强度、数据链路进行研究改进,制定了研制程序、设计规范、总体设计以及总装测试的质量管理规范性文件。如今的“彩虹”改头换面,已经由单纯侦察变身察打一体,从助推伞降升级到自主滑跑起降,任务性质延伸到远程巡航,自身实现了质的飞跃。
“创新缩短了时间差,创新是‘彩虹’的制胜密码。”在石文眼里,创新为“彩虹”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他们依托人才和技术革新,形成了稳定的研发团队和人才储备,建成了大型无人机的设计生产基地,新一代“彩虹”正等待试羽翱翔。
实战之光:面向未来战场与实战对表
西亚某地,大漠苍茫。“彩虹”无人机蛰伏于高空,静候目标。
两辆目标卡车进入视野,无人机操控员紧盯显示屏,轻轻推动摇杆。目标锁定、条件齐全、扳机发射……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导弹喷出凶猛的尾焰直刺目标。
“首战告捷!”目标化为一团烟雾,无人机操控员回身向研究院外派的教员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彩虹”无人机在实战中首次成功运用,如今这样的场景已在世界多个战场上演。
从初露锋芒到百炼成钢,“彩虹”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客户。研发人员清楚,“彩虹”的成绩是靠实战打出来的,也是在实战中不断优化。
“察打一体”是现代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打得准、打得快是“彩虹”性能的重要评判标准。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大量调研论证后,自主研制了两型配套导弹,实现武器在飞行全域高度发射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发现即打击”。
为了让“彩虹”在实战中有一颗智慧的“大脑”,从五代开始“彩虹”安装了余度飞控系统,确保在飞控系统软、硬件故障和恶劣天气飞行时依旧思维清晰。而五代特有的襟翼增升技术,保证“彩虹”可以在较短的滑跑距离起飞,实现在简易机场条件下的快速出动。
面向未来战场,与实战对表,这是“彩虹”永恒的理念。目前,“彩虹”系列无人机可以执行“定点清除”“斩首行动”等作战任务,并且凭借长航时、隐蔽性强的优势对地面目标进行持续压制。未来,“彩虹”还将增强编队作战能力,与战斗机歼击机进行高低搭配,形成体系对抗作战能力。
使命之光:超越源于“彩虹”的奋力前行
去年中国航展上,彩虹-5甫一亮相就挤满了围观的观众。在研究人员看来,这种关注源于国人对无人机的期盼,也是无人机百年发展的使命召唤——
1916年,世界上第一架无线电操纵的无人机在美国试飞成功,此时的中国还处在一片军阀混战之中。
1982年,以色列使用无人机诱骗叙利亚防空火力,在贝卡谷地打出了漂亮的歼灭战,多少人惊呼,“仗还能这么打!”
这些年,军事强国的“死神”“X-47B”“火力侦察兵”“神经元”等多款无人机竞相争艳时,多少人期待中国无人机的“轰鸣”?
作为中国无人机进军世界舞台的先锋,“彩虹”自诞生起便承载着艰巨的使命。与国外同种级别无人机相比,“彩虹”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追赶的路依然漫长。
远眺试飞机场,天地混为一体。这里是彩虹翱翔的起点,更是放飞梦想的舞台。每一名科研人员,都会在试飞成功后,站在这里静静凝视,让热情回归平静,平静的背后是一份更高的期许——
作为出口主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坚持民族品牌。
作为行业先锋,面对井喷的行业格局,更要有自己的方向。
海外市场固然重要,服务国内更为关键。过去是拼销量、比产值的商品经济,如今“彩虹”成为国产无人机的重要代表,被寄予厚望。如何贴上“军”字标签,肩负起保障部队、服务战斗力的神圣使命?如何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问题等待“彩虹”去解答。
融合之光:梦想搭上通往军营的“班车”
记者从研究院的介绍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推进国内军用无人机项目研制进程,形成国内装备。”石文告诉记者,“彩虹”亟需一场军民的“联姻”,尽快实现“参军梦”。
“彩虹”无人机的“参军梦”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曾是国内知名的军工研究院,与军队有过不少合作。如今,他们作为无人机领域的后起之秀,研发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已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崭露头角,产品覆盖10多个国家20多个用户,年交付无人机200余架。他们梦想有一天,“彩虹”无人机刻上姓“军”的名片。
面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潮,在“民用反哺军用”的转型中,“彩虹”如何打造1+1>2的产业效益?成为摆在“彩虹人”面前的艰巨课题。
事实证明,“彩虹”一直没有停息探索的步伐。
2014年,在某地航空物探示范应用项目中,“彩虹”无人机实现了低山地区长航时、全夜航的作业模式,相对载人飞机的作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对地探测、良好的通信中继等方面,让研究人员看到了“彩虹”广阔的军事应用空间。
为了弥补经验技术不足的劣势,他们将学习的目光投向载人飞机,研究抗恶劣气象、通信和抗干扰能力以及指挥与控制等方面的“真招”,实现资源、经验的优势互补。同时,他们加强与军队主管机构和使用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抓住机遇,主动投身军民融合的浪潮中。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用好市场和政策的“发令枪”,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军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彩虹”和他的研发团队希望搭上通往军营的“班车”,这是“彩虹”未来发展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