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特”字牌 叫响“疆”字号
——新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车行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遇雪,东天山更显苍茫;约1小时后,进入伊州区城区,则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夏日里,经济日报记者在新疆采访调研,多次经历这样的天气变化,在一天内领略“四季”。
依托特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气候特点,新疆在产业经济上坚持打好“特”字牌、叫响“疆”字号,眼下全区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推动经济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三向发力动能澎湃
每天上午,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打馕合作社”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该村是当地有名的“馕村”。为了扩大生产和就业,合作社引进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我们开发了恰玛古馕等新品种,现在日均产馕4.2万个。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卖到了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公司董事长阿地力江·尼牙孜告诉记者,7月底还将投产1条新生产线。
从小作坊到生产线,品种从单一到丰富,销售从县域到走向全国,柯坪县“馕村”的变化折射新疆传统特色产业的变迁。综合新疆各地实践看,变化主要缘于三向发力:一是坚持创新;二是资源整合;三是培育品牌。
新疆许多产业特色鲜明,但在区域内部来说,又存在同质化问题。比如馕产业,近年来许多地区规划建设了“馕产业园”,但要“走出去”,就要形成合力。为此,新疆注重“三向发力”,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升级。近年来,阿布拉的馕、疆小馕、馕王等品牌越擦越亮,企业对馕坑规格、面粉标准、烤制时间、馕的重量和尺寸等都制订了详细的指标,赢得了消费者青睐。
坚持创新,大力开发特色新品种;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培育品牌,奋力开拓全国市场,如今,干馕、肉鸽、薰衣草、艾德莱斯绸等新疆传统特色产业正焕发新的生机。
既“提质”也“增量”
近年来,新疆一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产业大部分“块头”不大,产业发展面临既要“提质”也要“增量”的课题。
面对双重目标,新疆坚持以优质“增量”带动“总量”扩容。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看来,“提质”是手段,“增量”是目标,“提质”要靠研发,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现有特色产品,开发新的特色产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产自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方一枝蒿颗粒入选中医药防治方案特色民族药。
其实,这种药品以及同厂生产的祖卡木颗粒等“疆”字号产品,在新疆早已家喻户晓。公司董事长李俊介绍,银朵兰公司曾因产品单一原因一度濒临破产,后来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调整产品结构走上了振兴之路。目前,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集新疆特色民族药种植、生产、营销和研发等产业链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在“提质”“增量”过程中,新疆特色产业还注重植入“绿色”基因。“既绿了一片,也富了一片。”新疆康元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坐落在哈巴河县,加工生产沙棘饮品、油类、冻干粉等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彭正荣说,通过10年的投入,已建成2万亩连片沙棘林基地,并带动当地牧民种植6万亩。
达斯旦·塔勒哈提别克和妻子在康元生物技术公司就业后,从牧民变身为产业工人,两人每月工资合计有7500元。看到沙棘果红火,他们一家种植了300亩沙棘果,去年进入丰果期,当年带来15万元收入。
高效开发利用资源
新疆资源富集,许多特色产业依托于资源。怎么看待资源,利用资源,决定着发展方向。“不困于资源,谨防资源依赖,做到延伸资源、超越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成为新疆发展特色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眼下,在哈密、克拉玛依等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更加“轻”了,更加“绿”了,更加“精”了。
煤炭是哈密最具优势的资源,在哈密不仅转化为电能,还变身为化工原料。该市结合煤炭资源焦油率较高的品质特点,重点在延伸煤炭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伊吾县的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甲醇产品是高端医用无纺布原材料、医疗器械零部件原材料的主要原料,生产的硫酸铵为化肥原料。“我们投资2.4亿元上马了尾气热能回收项目,千方百计将煤炭资源‘吃干榨尽’。”广汇新能源总经理牛玉奇告诉记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残渣及其他副产品,都纳入开发利用的范畴。”
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项目,集钛矿、海绵钛、钛材、钛用品为一体,其产品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性基础材料。公司副总经理谢国文说,“我们已累计在哈密投资70多亿元,有信心开发好资源、利用好资源,把企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钛生产企业”。
统计显示,一季度,哈密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3%。“相关指标向好是打好加强防疫、复工复产组合拳的结果,也意味着通过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本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韧性更佳。”哈密市统计局局长杨锐说。(记者 乔文汇 马呈忠 耿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