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17日电 题:大数据如何治理城市?——重庆“智慧名城”建设观察
新华社记者陶冶、刘博伟
近年来,重庆提出建设“智慧名城”的目标,要通过运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目标。目前,相关创新平台已在交通综合治理、城市综合管理和垃圾分类等方面体现出巨大优势。
12亿条数据每日“打卡” 精准把脉城市规划
2018年11月,由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联合公安交管部门研发的大数据资源池分析研判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每天都有约12亿条数据通过手机信令、社会车辆车载诊断系统、营运车辆GPS、公交IC卡、轨道刷卡等16类渠道汇聚到这个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上。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告诉记者,所有数据和相关信息都是匿名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收集和保密处理。而这些海量数据经过筛选、整理和分析后,会变成极具价值的大数据。
“通过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不仅能及时判断堵点,还能预测次日堵点,并进行同比比较,形成定期交通状况报告。”高志刚介绍说。
仅仅“诊断”交通路况,还不是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全部功能。依托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相关大数据,相关部门还能精准了解到,哪些轻轨站周边缺乏公交的对接站点覆盖,哪些城市组团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需要常住人口跨组团购物……交通大数据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可视化、数据化、全面化的参考。
高志刚说,过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技术条件有限,城市的许多基本情况只能靠实地踏勘、摸排等采集,很难摸清城市真实的全貌。如今,平台已经成为重庆最全面的交通数据汇总、处理、共享平台,完成了11个部门(单位)的数据汇集,实现了人口出行活动、车辆出行、道路运行、公共交通客流及服务的全面监测。
智慧“大脑”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
违章占道摆摊、井盖丢了、路灯坏了、马路积水了、下水道有害气体浓度即将超标……城市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如何早发现、早处理?过去,一般只能靠城管人员巡查和市民提供线索,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而现在,有了智慧城管,解决这些难题不再是难事。
在重庆率先进行智慧城管探索的江北区,城管部门首先在洒水车、桥梁、垃圾车、窨井盖、路灯等多种城市部件上,部分或全部安装了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成为城市管理部门的“耳朵”和“眼睛”,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
然后,这些加装在城市部件上的新设备在智慧“大脑”——江北智慧城管系统的指挥下,远距离遥控指挥城市管理工作。
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曾卿华介绍,目前江北智慧城管系统已具备智能抓拍功能,可以实现对58类城市常见问题的智能采集、一键批转、自动派遣、智能核查、智能结案,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管理非现场监管智能化水平。
在该系统24小时监控下,各种影响市容市貌的“城市顽疾”无所遁形。来自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自上线开始至今,该系统已累计采集8万多条城市管理问题。目前,平均每天的问题采集量高达1000多条。
垃圾分类插上智能化“翅膀” 处理垃圾如同处理快递
位于重庆渝北区的春风·城市心筑小区一共有住家1197户,自2019年11月底正式开展垃圾分类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960户居民办理了垃圾分类积分卡,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垃圾分类能如此快速普及,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记者在小区各楼栋前的显眼位置,都能看到智能垃圾箱,箱体上分别标着一般塑料、塑料瓶子、纺织物、金属、废纸等,居民可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将不同的垃圾放进对应的垃圾箱。据现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介绍,每一个垃圾箱都可以实时显示当前的存储余量,绿灯代表基本空箱,黄灯是装满过半,红灯则提示已满载。
重庆环卫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我国,垃圾分类技术装备储备尚不发达,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分类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过分依靠人工分类投放和分类挑选。繁重的人力工作和高昂的人力成本同样掣肘垃圾分类的普及和推广。为攻克这一难题,重庆环卫集团开发了垃圾分类网络物流智慧化系统,力争以科技创新推动垃圾分类治理脚步。
在这个智慧平台下,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后台,对不同站点的垃圾箱装载状况实时监测,红灯提示已满载,就需要及时收运。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各站点垃圾箱的变化情况,规划出最合理的垃圾收运线路,精确调度车辆设备人手,实现“就近接派单”,减少了“跑空车”和“接单不及时”等问题,大幅度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
与此同时,居民也可随时追溯自己的垃圾去向和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增强参与感和成就感。在系统上随手点开一条垃圾投放记录,这袋垃圾何时被居民投放,如何被装车运往垃圾中转站,经过多长时间离开转运站被运送到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乃至这一袋垃圾最终炼成多少生物柴油量,整个运转流程都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