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本地茶 20亩佘山明前兰茶开采[图]

2017-03-23  A+ A-

  三月里来春茶落。日前,第一批明前兰茶正式开采,上海地区唯一的产茶地——佘山茶园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日子。

  

  嫩芽初绽,严选“一芽一叶”

  今天,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大清早,10多名采茶女就穿上雨披,身挂篮筐,一起爬上山坡上的茶园,采摘今年第一批明前兰茶。

  

  “大一些的芽头先采下,那些小的芽头还得再等两天,芽头小不好采,容易采碎,而且茶叶炒制香气也会受影响,采起来要特别小心。”在离叶尖一厘米的地方轻轻一掐,细嫩的茶芽儿就到了采茶女的手中。

  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刚采下的嫩芽放入筐中,再轻柔地翻动规整。采茶是有一定讲究的,上等兰茶的标准是一芽一叶,采摘的时候叶子不能太小,不然炒出来的茶叶不香;叶子老了也不能采,否则,炒出来的茶叶不够鲜嫩。这就非常考验采茶工的技术。

  “这两天,嫩芽初绽,窜头的芽不多。昨天,采茶工们忙了一天,才采得5斤左右鲜茶。再过一周左右,这芽头可就多得来不及采咯。”茶园负责人介绍说,清明前后将进入最忙碌的采茶季,届时需要五六十名采茶工来帮忙,“每两个人负责一排茶树,第一天采过一遍,第二天芽叶又长出来,再采摘一遍。”

  要做出最上等的“兰茶”,不但要选取最适合制茶的一芽一叶,还要在采后保持新鲜,当天采当天制完。

  高峰期那几天,一天可采下五六十斤鲜茶,仅凭人工难以完成。于是,今年佘山茶园新进了烘焙提香机、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和自动辉锅机等设备,可以大大提升高峰时段的炒茶效率与品质。

  如今,佘山兰茶还保留着传统的纯手工制茶工艺。刚采下的鲜茶,要经过晾晒、烘干、翻炒等多道工序,才能炒出色、香、味俱全的特级兰茶。

  记者看到,“杀青”过后,两名炒茶师傅面对面端坐在两口大锅前,抖、按、捺、推、拓、挺,“铁砂掌”下,炒出一筐筐色香味形四绝的春茶。炒制过后还要筛分,去掉茶末和黄片。经过筛选的干茶,叶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芽锋微露,叶色光润。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最忙的时候。今年,受前期雨水少、持续低温的影响,采摘日期比往年推迟了一周左右,预计整个采摘期将持续40天左右。

  “今年发芽较晚,但茶叶品质会更好。”茶园负责人笑着说,经过一个冬天的能量储备,这些明前茶树吸收了足够多的养分,长出的茶芽富含营养,不论营养、颜色、口感、汤色、香气都比其它时期的茶更胜一筹。

  

  少而精,重现千年兰香

  茶树间,种着成片的二月兰,空气中氤氲着清新的兰花香气。康熙五十九年春,康熙赐名佘山为“兰笋山”。山上特有的生态环境,使得产出的笋和茶都带着淡淡的兰花清香。

  

  “佘山地区共有12座山峰,其中仅西佘山有20多亩茶园,产量不高。”据介绍,由于茶园规模小,年产量大约只有一二百斤。因产量少,仅作为佘山茶树资源的保护和种植研究。

  泡上一杯佘山兰茶,清香顿时在室内散开。正宗的佘山兰茶,叶绿素含量较高,因此泡制出的汤色杏绿,明亮清淳,形如片片竹叶,味似缕缕兰香,清香清幽、口感醇厚。

  茶园辟有池塘、凉亭、茶座等环境,坐落其中,细细品味一杯特殊的香茗,别有情趣。倘能以当地泉水沏一杯佘山兰茶,浅品慢饮,可谓是人生一大享受。

  据悉,位于东佘山西坡下的洗心泉,是佘山著名天然涌泉,水质清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闻道松江水最清”的诗句赞美此泉。

  少而精,是对佘山兰茶最恰当的形容。史料记载,佘山兰茶历史最早可追述到明代,本为野生山茶,汤色澄绿,色翠味清,堪称茶中精品,后因战乱所剩无几。

  据明末叶梦珠《阅世篇》中称:佘山茶叶与松萝(安徽松箩茶)相等,购求甚难,非与地主关系亲切者不可得,即得两许,价亦甚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佘山恢复了茶叶的种植。1957年,松江林场从杭州梅家坪引进优质茶树的母本进行试种。茶树适宜于酸性土壤种植,但上海的土质基本都属碱性,在极少见的酸性土质中适宜种茶的,唯独这佘山脚下的20多亩地。

  西佘山西麓,有着良好的土壤、气候、湿度条件,历经近40年的培育发展,成了上海唯一的采茶处。

  据了解,佘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14.6摄氏度,全年降雨量为1102毫米,相对湿度为82.5%,无霜期338天,加上佘山土质为黄棕壤兼黄壤,是由流纹岩发育起来的下蜀母质,非常适宜中亚热带北缘和北亚热带常绿植物生长,故而“杭州龙井”落户佘山后长势良好,茶树家族兴旺发达,其品质不亚于狮峰龙井。

  上世纪80年代,经过权威鉴定,佘山绿茶的综合指标甚至超过梅家坞龙井半个等级。这也使得佘山绿茶享有“上海龙井”的美誉,并被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评为“沪郊百宝”之一,跻身上海市土特产特色品牌行列。2008年,茶园注册了“佘山蘭茶”品牌,更是声誉鹊起。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