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试运行期间,上海绒绣等非遗传承人亮相大世界。
图片说明:更多的现代设计师参与到非遗的再创作中。均本报记者海沙尔摄
修缮一新的大世界开放在即。这栋穿越百年时光的建筑,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内设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非遗美食五大功能业态。步入其中,竹编、砖雕、面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进入独具魅力的“非遗小世界”。
推广非遗,少不了“活态”传承
一进门,迎面放置着的便是作为大世界经典记忆而留存的12面哈哈镜。镜面斑驳,在凹凸不平中倒映出或胖、或瘦、或高、或矮的变形了的身影。结伴而来的老游客对着镜子哈哈一笑,带着那历经时光却永不言老的“童心”。
上海大世界初创于1917年,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其主体建筑按同心弧形排列,中央露天剧场曾是不少沪上名角的发迹之地,如今将成为传统戏剧、杂技魔术的展示空间。南北相贯的白色天桥环绕着露天剧场,犹如九曲回廊,上下拾级相通,可直接通往各展示楼层。
二楼是戏曲茶馆的所在地。一张张八仙桌配上长木凳,正是茶馆的模样。每天10时至12时、14时至16时,“茶馆”里热热闹闹,民乐演奏、评弹、戏曲电影等曲艺类目循环展示。
从“茶馆”转出来,原生态的非遗展厅就在附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福礼的竹编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既有实用性为主的竹篮子、竹篓等,也有独具艺术魅力的龙凤竹编盘。远道而来的东阳面塑与砖雕也各有特色。
推广非遗,少不了“活态”传承。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顾绣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正在展厅里忙着绣白头翁、喜鹊等18种鸟类,为的是整理出18种鸟类的针法,以后裱成册,方便留档、解说与教学。树干、爪子等用到黑色绣线的部分已基本完工。参观者围成一团,年龄小的感慨绣线之细腻,年龄大的忙着询问完成一幅绣品需要多长时间。钱月芳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解。“刺绣就像作画一样,想要什么,就绣出什么。从什么都不懂的绣娘开始,三年练基本功,可以出作品,十年能比较精通,二十年速度上去了,三十年开始有自己的设计,等到四十年,积累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讲解完毕,人群心满意足地散去,她重新拿起一针一线,继续忙活起来。“我在家里也一样,不喜欢看电视,从早绣到晚。”工夫到了,才能心中有绣品,不负“画绣”之名。
利用新科技,变幻全新艺术形态
如果说二楼是将绵延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封不动地展现出来,那么三楼的“非遗再设计——光阴盒子”展,则是利用新科技,将非遗文化变幻出全新的艺术形态。光影艺术家JUJUWANG的作品《云屋》,以有800年传承历史的手工傣纸为基本材料,用激光雕刻出形态不一的云朵,每片云都以鱼线悬挂在白色支架上。有位上海阿姨在展厅志愿者的建议下,拉动了鱼线,此时一片片云恰似随风飘动,在白色的墙壁上、地板上投射出纷繁的影子,令人恍若置身淳朴、清新的大自然中。艺术家王杨为大世界开幕特别定制了装置艺术《繁花》,她从贵州召集了100个绣娘,利用十多种传统技艺绣出的小绣片,放置在万花筒般的镜面装置中。从装置外部的多个观景窗往里看,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象。也有参观者站在艺术家陈航峰的剪纸作品前,细数其中蕴含了多少品牌logo。这组被创作者命名为《疯狂标志》的剪纸作品,外形是汉字“福”“禄”“寿”“喜”,里面的镂空处则藏着麦当劳、耐克、阿迪达斯等耳熟能详的logo,传统与现代有了颇具戏剧性与幽默感的相遇。
三楼是非遗传习教室的所在地。14时,对景泰蓝制作工艺感兴趣的参观者早早等候在教室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吴林是现场的活动导师。“景泰蓝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忽必烈兄弟进军西域,将大食国艺人和釉料带回,与中原大地的冶炼技术结合,形成了景泰蓝艺术。”他带领听众由浅入深地熟悉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四楼剧场里的非遗舞蹈剧《重返狼群》的演出时间并不固定,需要提前预约观看,想一饱眼福的观众记得提前做好功课。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展示也是大世界的一大亮点。二楼的数字非遗展示厅里,上了年纪的奶奶呼朋引伴,一个举起手,一一点选机器上的各民族服饰;一个站在旁边,随时拍照留念。看着显示屏上穿着印度服饰、英国服饰的自己,每个人都乐呵呵,直说“真好看”。四楼的VR展厅,则将参观者带回上世纪30年代的荣记大世界,老上海的弄堂叫卖声里,可以赏皮影、看面塑。此外,每层楼的公共空间,各配备着不少电子设备,参观者在闲暇之余,可以随意点选,了解传统文化的小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鲜活”。变身“非遗展厅”的大世界里,静态非遗展品结合了动态展示、解说,传统文化在新科技中焕然一新。每个流连忘返的参观者,都将是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