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和时序
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治理后逐渐成为“城市之肾”
2018年初秋,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波光粼粼。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洼、沙坑和鱼塘,充斥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废弃物。
作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长春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事实上,此前伊通河治理已有三十年之久。
而伊通河的巨大变化,只是近两年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系统化的城市改造中,长春既挣足了“面子”,提升了城市“颜值”,也优化了“里子”,改善了城市治理运行的效能。
一条河的接力
从1986年算起,伊通河治理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这项长春市多年的“一号工程”却一直难以完美收官。
“30来年治河的经验告诉长春人,如果只治理一个区段,整个流域内的支流与另外区域的污水照样会将干净区段再次污染。”长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王世忠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破局的契机始于两年前。
2016年,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实地勘察伊通河现状后,明确提出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要对伊通河“全流域、全区段、全方位”实施系统性改造与建设。
“全流域、全区段指的是治理范围。”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部负责人王冬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全方位则指的是本轮治理不是以往单一的防洪与治污,而是从水质改善、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交通完善、产业植入等方面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王冬明说,水污染治理,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长春没有同类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学、边干、边磨合。”他说,最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下设11个工作组、16个指挥部,建委、水利、规划等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号入座”,进驻指挥部现场办公。
“为了破解融资难题,我们采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为了解决征拆难题,我们通过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长春市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桂林介绍说,长春的探索还包括“属地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运行机制、“河长+警长”的护河模式等。
如今看来,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彻底的一次治理工程。
为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长春一方面“敞开门”通过规划公示、微信平台互动、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中;另一方面对每一项方案坚持做到不经专家论证不实施、专家意见不一致不实施。
比如,为了解决水从哪里来,长春就研究比较了客水引进、中水回用、原水补充三个方案。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长春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据水利部数据,长春多年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20立方米的16%。”王冬明说,水源问题是本轮治理战役的突破口。
如果不解决水的来源,即便将污水应截尽截、河床清淤干净,河道沉疴仍得不到根治。
最终,中水回用成为各流域生态补水的主要方案。
“诸如此类的方案论证还包括:调蓄池用人工手段还是生态办法?仅中段流域我们就召开了20多次论证会,既邀请了外地院士,也邀请了有本地经验的专家,拿不准就先试点。总之,要确保治理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王冬明说。
“像家装一样改造城市”
如今的伊通河成为了贯穿城市的“绿色走廊”,而这,只是长春旧城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2016年,长春启动了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作。
“这个决心不好下。”王世忠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旧城当改,但是内容繁杂、投入巨大、标准不一、众口难调。
“仅说这么大的规模,最高峰时期,光一线施工就有一万多人在大兵团作战。工人怎么保障?错峰怎么安排?一个小环节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出大问题。”他说。
然而,长春却迎难而上,提出“像家装一样改造城市”。
在长春市南关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再到完工验收,都组织了居民全程参与。
“我们从全国200多家规划院中招标了37家。这些中标的规划院,被要求必须融入当地,在长春住下来,了解市民的文化和多样化需求。”南关区委书记谢志敏向本刊记者介绍,按照一个街道一个规划院的方式,社区干部带领设计院对商户和老旧居民区逐一走访,对各类问题系统梳理,逐个研究破解方法。
“每一项设计方案都会反复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会跟着施工队监督。”南关区平阳社区曙光街道办事处的居民马明华告诉本刊记者,街道办事处定期组织居民们学习施工管理、场地管理,他们也会跟着街道聘请的管理公司一起去查验施工材料合格证、施工材料台账、进场建材证件、质量检查和实验报告等。
“如果老百姓不满意,项目还会推倒重来。”谢志敏说。
比如,绿园区青年路新竹花园小区罗马广场,就在改造中叫停。
“因为绿园区青年路街道社会监督员高金兰发现,规划设计图虽然很美观,但不方便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行走。”王世忠向本刊记者介绍,经多方研究讨论,绿园区建好的部分当即拆除,该处规划图纸按百姓实际需求重新修改,并择期复工。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王世忠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先里子,后面子
“改造先里子,后面子。”王世忠说,在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和时序。
“看不见的地方更需要下大力气。深埋在地下、看不见的地下管网,才是一座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他向本刊记者介绍,长春地下管网总计20343公里,亟需改造的老旧高危管网4207公里,70%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小区排水、供水、燃气等问题,群众的投诉长期居高不下。
“但是,地下管线复杂,天然气、光缆线等相互交错,有的建设年代久远,地下资料不全,有的一点图纸都没有。”他表示,老百姓就看着我们一米一米、一栋一栋地在淤泥里摸索着翻新,看了都说服。
2017年,长春改造公用管网860公里,2583公里严重影响市容的电力和通信架空线实施落地或规范。
里子要狠下苦功,面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色彩?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色彩本身的特点等因素,同时还要确保城市的色彩、街道的色彩以及景观的色彩保持和谐统一。”王世忠说。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朗克洛通过对诸多城市的研究,提出了“色彩地理学”学说,指出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色彩。比如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透着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那么,属于长春的应该是怎样的颜色?
王世忠回忆起和谢志敏一起去哈尔滨看楼的往事。
“我们从日出看到日落,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角度,同一座楼的颜色都会不同。”谢志敏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看着哈尔滨,心里想着长春。长春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又有积雪覆盖,所以考虑城市色彩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绿色与白色的和谐关系。比如偏暖的红色,就会显得具有生命力。”
这可就苦了来长春接活的设计公司,既要接受当地的培训,了解长春历史、学习改造总规划,还要和施工队一起蹲守着看光线。
“两年下来,长春的干部们既要跨部门联动协作,要深入群众为人们服务,也要和各种专家打交道。现在,我们对建筑、规划里的门道算是门清了。有的精益求精,都快成了艺术家。”王世忠说。
长春旧城改造新貌( 贾春文/摄 )
菜园变花园
居民楼的洗墙灯要用线装的线条,商业楼盘的则要突出渲染。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处处体现着管理者的用心。
城市变美了,市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以前这里垃圾成山,路上尘土飞扬,别说走路了,新衣服都穿不出来。”从农村来城里准备安享晚年的丁大爷,两年前还十分郁闷,觉得城里不如农村好,甚至萌生了搬回去的想法。
如今,他乐滋滋地在小区里认领了绿地,开始养花。
“在家不用再忍受下水道的反味儿了,楼道整洁美观没有乱糟糟的管线了,发小广告的人员不能随意出入了,停车泊位大大增加了……”丁大爷说,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使他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以前大家在小区里私拉乱建种苞米,现在养花了;以前车外抛物一年有5000多人次,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以前大家挤公交,现在自觉排队。”谢志敏向本刊记者表示,小区里的菜园变花园,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意大利道路宝公司的老总近日到长春洽谈生意,他上次来还是五年前。这次他非常惊讶地说,没想到长春变得这么美,非常羡慕,我们听了非常自豪。”谢志敏说。
从过去插花式、零星单栋改造到如今集中成片的整体改造;从过去单纯的改造房屋,到现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从百姓安居到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从简单改造到文化概念的注入……长春,正在打造全国城市设计的“样板间”。
和市长一起“走遍长春”
“前期改造好了,后期如何管好?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王世忠接受本刊采访之后,匆匆赶往火车站,前去参与副市长周贺带队的“走遍长春”行动。
从2017年4月20日起,长春正式启动“走遍长春”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由长春市城管委办公室具体组织,从长春市建委、市容环卫局、园林局、规划局和公用局等机关,抽调主要处室负责人和后备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利用周末时间,深入街路、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据了解,该项工作因实地开展问题排查,颇受市民欢迎。
2018年,“走遍长春”专项行动工作组的组成部门由5个增至7个,增加了环保局、房地局,工作组由43个增到60个,参加人员由215人增至300人。
“走起来发现问题,实地解决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岳亮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面对旧城改造提升工程这项艰巨任务,长春的各级城市管理者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无论是个人的业务能力,还是工作作风,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和优化。”
“得到淬炼的干部,必将强劲地支撑长春全面发展。”他说。2017年,长春以8%的GDP增速领跑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达到6530亿元,比去年净增54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58亿元,同比增长10.7%,工业增加值2655亿元,同比增长9%,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长春依然保持了7.4%的GDP增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吉林长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