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中国审计经验带回家乡”——审计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审计”新名片

2018-01-14  A+ A-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希望把中国审计经验带回家乡”——审计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审计”新名片

  杨学嘉、韩洁

  冬日的北京,寒风中透着丝丝凉意。而来自斐济审计署的杜思聪,正和他的同学们体验着令人振奋且温暖的“感知中国·审计文化之旅”。

  “能够拜访中国审计署、参观故宫博物院非常荣幸。”杜思聪说。

  这并非杜思聪第一次中国首都行。2017年5月,他便作为斐济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正是因为立足“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应运而生,也让杜思聪与中国审计结下不解之缘。

  2016年10月,南京审计大学作为承办单位,迎来了4大洲35国最高审计机关的50名留学生。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为期2年的全额奖学金留学生活,杜思聪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审计署国际合作司司长姜海鹰告诉记者,2016年6月,审计署与教育部合作设立“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资助亚非拉及太平洋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优秀青年,在中国高校攻读审计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速度”助力打造“中国审计”新名片。“这个项目实现当年提出、当年设立、当年招生,可以看出中国审计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姜海鹰说。

  近年来,中国审计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2013年至2016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担任世界审计组织主席期间,积极引领世界审计组织重塑战略定位和创新发展,主持修订制定世界审计组织章程和战略规划。

  2017年4月,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中国审计署于2016年12月大数据工作组成立时担任主席,并致力于将此打造成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交流的平台,科学推动大数据审计实践。

  “不久前,胡泽君审计长率团出席世界审计组织理事会第70次会议期间,国际审计组织再次对中国审计表示了高度认可。”姜海鹰透露,会议确定了将于2019年召开的世界审计组织第23届大会两项主议题,全体代表一致推荐中国审计署担任“公共管理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议题主席,领导有关大数据、计算机审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际社会对“中国审计”的认可,也在留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在南京审计大学,包括杜思聪在内的留学生们正忙着准备硕士论文,“中国审计经验”成为他们共同的选题。

  记者在校园见到杜思聪时,他刚刚听完中国审计署副审计长袁野所作的“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审计实践”专题讲座。

  杜思聪对中国的大数据审计特别感兴趣,这与他所从事的信息技术审计工作较为相通,也因为目前大数据审计在斐济尚未开展,属于新的领域。

  开展大数据审计需要做好哪些积极准备工作?引进哪些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制定哪些配套制度,保证运用大数据的安全性……伴随在中国的学习和实践,杜思聪心中的很多疑问逐步有了答案。

  “中国大数据审计中的经验和挑战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杜思聪激动地说,“希望把中国审计经验带回我的家乡,学习中国经验,将帮助我们回国后更好服务国家审计工作。”

  来自蒙古审计署的毕力功,是刚刚入学不久的2017级留学生。开学之际,中国审计署副审计长秦博勇作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讲座,对他的启发很大。

  “蒙古也是资源大国,我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别感兴趣。”毕力功告诉记者。

  “来留学后发现中国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规守纪尽责。”毕力功说,“我希望更多地学习中国审计经验,等回国后推广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架起了一座友好交流的桥梁。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差别很大,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审计制度,这是大家可以交流的地方。”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晏维龙说。

  行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中国的变化让杜思聪印象深刻。

  “对中国的印象跟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杜思聪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审计”新名片,也让包括南太平洋岛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地区近距离感知中国文明和发展的魅力。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