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题:捕捉新机遇 培育新动能——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之稳投资
新华社记者安蓓、何欣荣、韩振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至2月收窄8.4个百分点,投资回升态势开始显现。
加快“新基建”、着力补短板、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新基建”孕育新机遇
计划用地约236亩、建成2.5万个以上机柜……近日,总投资超1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产业基地落户上海松江区。
上海市松江区科委主任赵宏卫说,超算中心竣工后有望成为长三角最大的AI超算中心,提供各种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成为助推上海新兴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性基础设施。
4月3日,重庆2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1054亿元。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22个,总投资815亿元,涵盖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
4月18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大道,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机顺利始发(无人机照片)。 当日上午,在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大道,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机顺利始发。这是今年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复工复产以来首次盾构机始发,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提速。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据了解,重庆正在谋划建立新基建重大项目动态库。目前入库项目250余个,总投资超2300亿元。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按下“快进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高度关注。
广东省计划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贵州省力争今年5G基站达到1万个,市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全覆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计划年底前共建共享完成30万个5G基站建设目标……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需求侧能够拉动大规模投资,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从供给侧,能够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可谓供需共同受益,带来乘数效应。
“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会催生全球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以补短板为导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投资的万亿元增值,为我国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办主任盛磊说。
补短板发力精准投资
3月21日,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重汽小区老楼改造工程复工,成为全北京第一个复工的老楼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加装27部电梯。
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
惠及上亿居民,撬动投资规模巨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有助稳投资、扩内需,另一方面精准发力民生“短板”,群众愿望强烈。
面对疫情影响,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选准投资项目,能够发挥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等一举多得的效果。
“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强脱贫攻坚、交通能源、重大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民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领域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刘世虎说。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长春国际影都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近日,吉林省多个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复工。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成效,投资运行先行指标出现积极信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新开工项目11998个,比前两月增加9497个。截至4月9日12时,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率分别为82.6%和85.6%,分别比2月底提高43.3和37个百分点。
“一系列指标表明,投资回升的基础正在巩固,未来投资将逐步走出低谷。”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说。
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来源作出安排——
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的机制,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运营。
4月26日,工人在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改造提升项目施工现场作业。近段时间以来,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加快推进辖区内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从环境卫生、房屋管理及养护、安防及车辆管理、绿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造提升,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针对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
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投资信心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于稳投资至关重要。
盛磊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前期投入多、技术迭代快、收益不确定性大等特征,前期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作为引导,但要让市场和企业唱主角。政府应加快完善投融资机制,扫除制约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引导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应用场景,激发各类市场投资的活力。
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疫情防控、文化旅游、公共体育、水利基础设施等领域;截至4月15日,今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1607亿元,全部用于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筛选总投资近4700亿元的民间投资项目加强投融资对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带动民间投资回升。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举措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数据显示,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至2月收窄7.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民间投资降幅收窄13.5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收窄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