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14日电 题:奋楫逐浪 迈向更高质量——2020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之长三角篇
新华社记者
2020年,长三角地区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三省一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凝聚强大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新经济新动能增强一体化发展活力
在革命老区江苏盐城,呼啸的海风正成为助推该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这里的风电产业汇集了大批跨江北上的风电企业,绿色新能源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盐城新能源产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目前该市正打造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融合的供应链,为新能源产业全球合作、技术研发应用、数据共建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盐城积极利用长三角资源和产业协同优势,挖掘绿色新产业、新机遇,只是三省一市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新能源增添新动力,新基建催生新动能。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正紧抓推进新基建的机遇,聚焦5G、区块链、AI等新技术,大力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引导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推动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安徽省着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新型化,引入阿里、用友等云服务商来皖开展业务。仅2020年上半年,安徽省就新增2800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较去年同期增长87%。此外,科大智能、长江工业大数据等皖系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中国商飞、阿里巴巴、徐工信息等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产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省经信部门联合沪苏浙签订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汽车产业合作明显加快,蔚来汽车高端新能源乘用车智能工厂建成。
从“三张图”到“一张图” 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
今年以来,长三角各地加快制度创新,积极发挥制度创新策源地功能。在仅挂牌1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已协调推进统一规划编制,从原来的“三张图”变为如今的“一张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使命。我们将重点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等8个方面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张忠伟认为,生态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未来,示范区将加快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水为脉,保护水生态、提升水品质、做好水文章,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汾湖高新区等发展,形成蓝色创新珠链,探索发展路径,展示示范效应。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透露,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项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政策。
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
来自江苏南通的神马电力,去年入驻上海的虹桥绿谷广场,把工程总包、海外拓展等业务放在上海,把智能制造工厂放在南通,借助上海的人才、金融优势整合全球资源,把电网工程建设新解决方案推向世界。
神马电力董事长马斌说,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该公司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等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看来,长三角各城市正强化合作思维和主动服务精神,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和一体化布局,在深化区域分工合作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园区共建“飞地经济”模式的基础上,上海和浙江着力打造的“创新飞地”和“人才飞地”已成为长三角资金和人才要素一体化实践的热点。如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等“创新飞地”已在“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浙江”协同创新模式方面进行了实践。“双招双引”一体化趋势成为三省一市的共识。
正如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所言,长三角地区正扣紧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打破资源条块分割,去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实现三省一市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和教育成果的协同利用和开发,协调发展的新动能正成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郑钧天、程士华、屈凌燕、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