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14日电 题:创新、绿色、开放——从“三对关系”看浙江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
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预期,好于全国,领跑东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结构调整持续优化……2019年第一季度,浙江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以创新、绿色、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做出生动注解,并在这条征途上笃定前行。
传统与新兴:创新引领相得益彰
与印象中袜业企业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不同,浙江秀欣科技有限公司第一编织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自动除尘器在设备间缓缓移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纤维统一集纳。
“面对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市场行情波动等现实,我们着手从智能化改造破解发展瓶颈。”该企业总经理何朝阳说,2016年开始,企业用两年投入2000多万元将老设备更新,如今一个车间用工成本比原来减少80%左右,而产能却提升了20%。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先发优势,传统与新兴两种产业形态在这块数字经济的“黑土地”上碰撞融合,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新兴产业亦蓬勃生长。
自2017年投用以来,位于杭州城西的人工智能小镇借助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平台的良好产业生态,实现人工智能领域高端要素的集聚。目前,小镇已经入驻之江实验室等一批业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及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与此同时,17个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有专家认为,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附加值,使数字经济成为浙江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引擎。
创新发展无止境。今年浙江将通过实施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打造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扶持100个骨干数字企业等举措,助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5000项智能改造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1.7万台。
发展与环保:做好两者兼顾的“多选题”
清亮的河水碧波荡漾,岸线上杨柳轻拂,游人或漫步或闲谈,水上巴士穿过始建于明代的拱宸桥洞而来,千百年的运河文化遗存尽揽眼底……
这里是位于中国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拱墅区,很难想象眼前的风光曾是杭州老工业区,一批“大块头”工业企业的聚集,让产业“笨重”、环境脏乱,一度成了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也需要破立并举的措施。”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说,近十几年来,当地大力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关停迁转污染企业1500余家的同时,也为信息经济、创意产业、中高端服务业腾出发展空间,实现了从老工业区到现代商业商务区的凤凰涅槃。
拱墅区的蝶变是浙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倒逼,积极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调结构促转型的缩影。2018年,浙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733家、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3.6万家,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
“这些年,企业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正在逐渐深化,摈弃‘竭泽而渔’的方式,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已经在环境和经济两方面都显现了成效,并成为企业和政府的共识。” 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海说。
据浙江生态环境部门统计,2018年,浙江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向好。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84.6%,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全省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5.3%,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绿水青山这张“金名片”愈加闪亮。
一域与全局:在开放包容中竞争发展
起步于温州乐清的正泰集团,已经从最初的元器件生产商发展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近年来,企业不仅在浙江省内其他城市,还在上海松江、安徽合肥等多地布局,由此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最优配置。”正泰集团副总裁陈成剑说。
在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浙江在参与长三角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构建的过程中,开放包容积极作为。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一季度浙江外贸数据引人瞩目: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8%,其中出口4915亿元同比增长8.6%,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超过11%,一批企业的韧性与信心在全球市场的充分竞争中得到不断检验和磨砺。
经过多年研发,浩海空调器制造有限公司的一款卡压式管件远销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高性价比的商品得到客户的认可,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我始终认为要‘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近年来,企业对技改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产品定位。”浩海空调总经理何宇光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开放竞争中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必经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