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养分润泽新型师生关系

2017-03-28  A+ A-
与其缅怀过去时代的师生关系,不如向新时代致敬,并建立起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可能并不以哪方为中心,而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师生情更是类似于亲情一般的存在。师生之间相互砥砺,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在教育史上也有不少佳话流传。但如今,“断绝师生关系”“师生互怨”却不时见诸报端,师生关系似乎正变得寡淡甚至异化。

师生关系变得寡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乃是时代变迁。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人们网络化生存渐趋常态,社交网络时代已经正式到来。因为交流方式的改变,面对面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疏离,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彼此之间也不免抱怨:教师抱怨很难进入学生的“朋友圈”,从而更难走入他们的内心;学生则抱怨教师多是上完课即匆匆走人,吝于更多时间的付出。

但是,很多人看到了社交网络时代为师生关系带来的困扰,却没有看到这个时代变迁可能带来的教育观的本质改变,从而为构建一种更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带来可能。不可否认,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所贯彻的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它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但是,进入社交网络时代,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完全可能超越教师。因此,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传统角色受到极大挑战,并直接要求师生关系转型。

与“以教师为中心”相对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教师的知识霸权,强调学生接受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这对于调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很难得到真正贯彻,甚至常常是有名无实。

因此,对于师生关系而言,社交网络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所蕴含的价值可能远胜于冲击和挑战。而且,教育内部环境的顽梗不化很难通过内部自发的力量改变,正需要这样一种外部环境的冲击带来质变,从而向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进发。与其缅怀过去时代的师生关系,不如向新时代致敬,并建立起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师生关系。也许“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很难一步转型到位,但在淡化教师知识权威和尊重学生创造性的探寻过程中,有望建立一种“我—你”的对话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可能并不以哪方为中心,而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将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平等化。

然而,教学不等于教育,教育远大于教学。师生教学关系的平等化只是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以此进一步构建符合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无论是指向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对理想师生关系的形容常常是“亦师亦友”。“师”代表着对爱心的期待,而“友”则代表着对陪伴与理解的渴望。因此,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第一个关键词应是仁爱:教师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学生才会拥有仁爱之心。第二个关键词应是陪伴:放下教师的权威,懂得在社交网络时代创新陪伴方式的教师,才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推动者。第三个关键词应是理解: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心灵的沟通,在社交网络时代如何互信和理解,决定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品质。

有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这句优美的话来诠释这种新型的理想师生关系,再合适不过了。我们不惧技术的挑战,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流方式,但人类灵魂交流的需求却是永恒的。我们不惧时代的变迁,要善用时代变迁的机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用美好的教育向时代致敬。

(作者陈先哲 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