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8月18日电(记者帅才 刘芳洲)上万台心脏手术、22本内容翔实的病案本……今年90岁的袁明道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胸外科创建者,中南地区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主刀者。退休后,他又花了30年时间守在浩瀚的病历库里“淘宝”,发掘百年湘雅沉淀的医学经验……
在湖湘医界,不少人敬佩袁明道毕生从医的坚持、淡泊名利的为人,尊称他为“袁嗲”(“嗲”,长沙方言“爷爷”的意思)。
8月13日,袁明道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病历。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终身行医 上万台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袁明道的父亲是一位泌尿外科医生。“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些‘石头’回家给我们看,说是从病人身体里取出的结石。”从那时起,袁明道觉得医生很神奇,可以帮人减轻痛苦,是一份高尚的职业,从医的念头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心间。
从1949年考入湘雅医学院到今天,袁明道是心胸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建设者。在他的带领下,湘雅医院心胸外科于1994年成功实施了中南地区首台心脏移植手术。
“医生就是要全心全意治病救人、救死扶伤。”70年来,袁明道的奉献信念从未动摇过。连续数日不眠不休、手术台上动辄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深夜钻研科研对他都是家常便饭。他行医数十年,成功实施上万台心脏手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为了掌握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袁明道带领团队进行了两年动物实验,经常周末还沉迷于研究,不攻下难关,决不罢休。
曾和袁明道搭台做手术的医生陈胜喜说,在20世纪80年代,心脏病手术起步不久,先心病手术属于高难度手术。1987年5月,袁明道收治了一个5岁先心病女童吴敏(化名),孩子长时间发烧,只要一活动就呼吸急促,为了帮助患儿,袁明道带领团队给患儿实施了手术,手术很成功。
出院时,孩子的父亲拉着袁明道的手说:“你们就是我孩子的救命恩人,我们一辈子感谢你们。”
袁明道曾当了7年总住院医生,最忙的时候两天两夜没合过眼,对于自己做过手术的危重病人,他都会精心守护,生怕病人出状况。
“心胸外科的病人病情一般都很重,需要医生格外小心。有时候正在吃饭,一听到病人出问题了,我放下筷子就跑过去了,紧张得不得了。”袁明道说,“只愿后辈们不断创新医疗技术,为更多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潜心病历库“淘宝” 发掘大量珍贵经验
8月13日,袁明道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病历。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一个陈旧的放大镜,一个小小的保温杯,22本浓缩着上万个病历的记录本……头发花白的袁明道翻开一本病历,他用放大镜逐字逐句仔细地阅读,沉思片刻,然后将病人姓名、诊断结果、手术方法、主刀医生等关键信息用不同颜色的笔记下来,遇到典型病例,他会复制一份,耐心地贴在记录本上。
由于年事已高,他写字的姿势与常人不同,他的头微微歪斜在肩膀上,书写时五指将笔牢牢攥在手心,一笔一画都有些费力。
无论酷暑严寒,袁明道总会每天早上8点钟准时来到医院,在病案室一待就是一天。他手写的病历记录本,浓缩了几十年来湘雅医院心胸外科的病案信息。
采访中,袁明道绝少谈及个人成就、荣辱得失,但一提起病历,就有说不完的话。他指着案头一沓沓病历说:“成功的病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暴露出不足,失败病例中的一些尝试在未来也许会成功。”
这22本厚厚的病历记录本是袁明道的“宝贝”,也是院里医护人员争相传阅的“宝典”。它们组成了一套“关键词索引系统”,科室医生能根据其中记录的时间、诊断结果、手术方法等信息快速搜索到详细完整的病历。
袁明道的学生、湘雅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罗万俊介绍,“袁嗲”的病案本就像心胸外科医生的“口袋工具书”,这本工具书实时更新,不仅对缺乏经验的年轻医生有参考价值,对整个科室都有指导意义。
“像老黄牛一样工作”
袁明道的家就在医院里面的宿舍区,家里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家具简陋,找不出什么贵重陈设,卧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墙上挂了一幅学生庆贺他90岁寿辰的字画,“仁者寿”三个字是学生们对他的祝福。
回首过去,袁明道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治病救人,从来没有出去‘走穴’赚钱,也没有收过病人的红包。但我做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情,值得啦!”
在他的学生罗万俊的眼中,“袁嗲”除了研究医学,没有其他爱好,“他就像老黄牛一样扑在工作上。”
“一个人的坚守是为了更多人的欢喜,我如果能活到100岁,就会整理病案到100岁。”袁明道说,“希望我整理的病历记录,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治好更多的病人,我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