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动能 促进新发展 航空产业让景德镇在新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05-23  A+ A-
  新华网南昌5月23日电(吴亚芬 通讯员 官龙样)前不久,2018景德镇(深圳)航空产业推介会、第十七届赣港经贸合作活动航空(通航)产业投资合作专题推介会分别在深圳、香港举行,景德镇良好的航空产业发展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客商纷纷投资,签约项目达到10个,投资金额达60多亿元。大投资、大发展,必将为景德镇航空产业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2017年,景德镇航空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共完成了21架民机的销售;航空配套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目前22家企业签订了入驻景德镇航空零部件产业园协议;在通用航空应用市场领域,昌飞公司成立了“全省通”飞行活动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与江西省11个设区市通航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实现了在全省多个市、县飞起来的目标……这是景德镇航空产业取得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数字的背后,是航空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在景德镇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的生动实践。

  航空小镇建设忙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产业兴,则城市旺。

  航空产业是技术、人才、资本集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航空产业对一座城市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税收来源,进而拉动消费;还可以形成更长的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航空产业的发展,将航空产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作为景德镇“3+1”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昌飞和602所品牌,政府平台,市场机制”的原则,推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航空小镇”建设,培植景德镇航空“产业树”。

  走进发展中的航空小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扑面而来:天空中不时有直升机掠过头顶;地面上,挖掘机、工程车轰鸣,土方车来回运输渣土;工人们忙着平整土地,植树绿化。站在通车后的航空大桥上远眺昌江两岸,一边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一边是蓬勃发展的航空产业,航空小镇“蓄势起航”。

  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航空小镇规划建设以来,一是坚持产融融合,加大融资投资力度。一方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与中信建投资本合作设立了2亿元规模的直升机创投基金,与工商银行合作设立了2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并获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7亿元贷款授信;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引资和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式,已累计投入15亿元支持航空产业发展。二是突出产城融合,精心打造航空小镇。全面启动了航空小镇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已为航空小镇建设征地1406亩,征收房屋78029平方米,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落户的用地需求。加强航空小镇环境污染防治建设,小镇内未来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均通过污水管网集中至景德镇第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确保小镇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军民融合成效显

  日前,中国海监总队从昌飞购买了2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这是昌飞在军品转民品、开拓民机市场方面的又一成功例证。这也是景德镇积极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2017年6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通航产业发展政策,延伸通用航空产业链,利用品牌、技术和研制能力以及通航优势,推进通航产业发展。

  在军民融合有关政策下,2017年,航空工业昌飞在通航业务中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拓宽通用航空应用市场、布局直升机起降场建设、加快航空零部件产业聚集,为昌飞公司通航产业发展凝聚力量、奠定基础。据介绍,昌飞在民机产品方面势头较好,特别是研发的AC系列直升机,广泛应用于巡逻、通信、紧急救援等各个领域,前景广阔,接到了国内外诸多订单。

  截至目前,昌飞公司已形成军机、民机和国际合作项目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主要产品有直8、直10、直11、AC310、AC311、AC313等系列直升机。2017年,共完成了21架民机的销售。在原来主要用于警用航空、通航公司的基础上,拓展到国家地质勘探、航空遥感应用领域。

  在拓宽通用航空应用市场领域中,昌飞公司成立了“全省通”飞行活动项目团队,陆续完成“全省通”新余、鹰潭、上饶、吉安、宜春、赣州、抚州、景德镇、南昌等地飞行活动,解决了政府、民航、军航、宣传等多方联动的问题,实现了全省多个设区市年底飞起来的目标。通过走访、推介、洽谈,圆满完成了与江西省11个设区市通航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景德镇必将抓住历史性机遇,狠抓航空产业的发展,让航空产业成为景德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千年瓷都在新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讯员 官龙样)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