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让荒漠披绿——武威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综述

2017-03-21  A+ A-
原标题:防沙治沙让荒漠披绿
本报记者马顺龙

12月12日至13日,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推进会在武威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武威市凉州区荣华新村、甘肃内蒙古省(区)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民勤南井敖包段、武威荣华现代牛产业示范园、金荣沙漠生态公路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基地,并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经验介绍。与会代表认为,武威市直面沙化加剧的实际,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谋划统筹坚持治沙造林、绿色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思路,采取“政府+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农户”等防沙治沙模式,在昔日的荒漠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奶牛场,建起了现代农业基地,建起了生态移民新农村,形成了良性互补,既实现了防沙治沙的目的,促进了企业发展,又使群众在防沙治沙用沙当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脱贫致富,在防沙治沙用沙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威自身特色的路子,加快了富民强市步伐。

武威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边缘,处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2010年11月,武威市委通过了《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提出着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封沙禁牧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武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书记王三运“以节水、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是武威的大使命”的嘱托,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布局“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重点,建立“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严格落实“五禁”规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用沙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齐行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013年,武威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2010年2月,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到民勤县薛百乡、昌宁乡、大滩乡、青土湖、三角城林场等地调研防沙治沙工作,提出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要从生态战略的高度出发,要从关系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出发,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与防沙治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摒弃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防沙治沙的重大意义,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坚定防沙治沙的信心,发扬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群众防沙治沙的精神,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到防沙治沙中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防沙治沙中身先士卒、真抓实干,要深入宣传防沙治沙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防沙治沙工作中来,保卫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力争把民勤建成全国防沙治沙的先进典型。

围绕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武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意见》和“五禁”公告等政策性文件,明确生态建设的思路目标、区域布局、政策措施和职责分工,指导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同时,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建设,每年争取省政府防沙治沙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民勤县、凉州区重点风沙口和沙化土地治理。各县区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里的扶持政策,按照“项目整合、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林业重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开发、双业贷款等涉农资金,保障了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武威市坚持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2010年以来,市、县区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大规模开展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活动,全市机关干部平均每年完成压沙造林3.98万亩。在机关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每年参加义务压沙、植树的适龄公民人数达到100万人,完成义务植树1100万株,建立了万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8个、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17个,形成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

武威市抓点带面,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金色大道绿化采取市、县区机关干部义务植树的方式,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苗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共建成通道绿化162.1公里、通道两侧50-100米特色林果长廊78.71公里,实现了通道绿化成林、成景,特色林果长廊全线贯通。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绿化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开展通道绿化、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业园区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绿洲生态绿地,完成人工造林46.38万亩。高标准建设以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古浪感恩新村等为重点的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工程。

武威市将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纳入全市发展全局,建立各级领导干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支持林业建设。2010年以来,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投资达到14亿元。实施以通道、村镇、园区、农田为重点的绿化造林,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为主的工程造林治沙,以“麦草沙障+沙生苗木”治沙技术为主的生物治沙,以甘建投治沙装备为主的机械治沙,以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嫁接肉苁蓉为主的产业治沙。大力推广保水剂、生根粉、覆膜、营养钵、带土球等抗旱造林适用技术,集成生态垫沙障、土工编织袋沙障等防沙治沙新材料和超旱生树种培育新技术试验示范。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建成了民勤青土湖、凉州红水河、古浪民调渠沿线等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修建千里沙漠大林带治沙路、新红路、荣生路、金荣路等沙漠公路1000余公里,配套通道绿化造林。2010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311.6万亩,是2009年前留存总量的96.3%。封(山)沙育林(草)237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60万亩。

从2011年起,武威市把“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的根本性措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把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贫困群众作为搬迁重点,将移民迁入区防沙治沙与迁出区生态保护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大规模治理开发沙漠,建设生态移民沙区新村镇,促进扶贫开发,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在沙漠边缘的古浪黄花滩、凉州邓马营湖等地开发治理沙漠20万亩,建成一批移民新村,培育发展产业,移居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8.43万人。完成民勤湖区生态移民1.05万人。实现了防沙治沙与扶贫开发的双赢。对移出区域实行整山、整流域封山育林,恢复生态。

武威市集中建设邓马营湖荣华新村,移民安置点规划占地面积1571.46亩,规划修建移民住宅1602套,搬迁移民6887人。一期工程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建成住宅742套,搬迁入住742户3552人;二期工程2016年3月开工建设,建成住宅860套,计划安置移民3335人,现已分配到户,正在搬迁入住。同时,全市坚持把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作为移民增收致富的着力点,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目前,已建成和在建设施农牧业3657亩,建成后可实现移民户均2亩设施农牧业的目标。全面配套完善移民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8392.75万元,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和社区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垃圾收集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集中供热站、污水处理站。供排水、供暖、供电管网全部入户。硬化主干道路15公里、村内巷道18公里。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相结合,将移民迁出区耕地、宅基地全部规划为林地,累计退出耕地10.02万亩、宅基地0.31万亩,迁出区生态承载压力明显减轻、植被迅速恢复,祁连山南部山区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在荣华新村周边区域累计完成通道绿化135公里,义务植树57.12万株,人工造林10.25万亩,封沙育林6万亩,移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目标。

2012年8月,武威市提出了建设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战略构想和“统筹防风固沙、河道治理、特色林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启动建设了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红水河是武威市凉州区西侧、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条干涸河沟,沙线长达70公里,风沙危害严重。从2012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区两级的283个单位、2.34万名干部在红水河流域成功完成人工造林11.18万亩,其中治沙造林7.34万亩。通过“麦草沙障+梭梭”的办法,漫漫沙丘被一个个麦草方格连接成的“巨网”所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覆盖着沙漠。

2014年,武威市启动实施新的生态重大战略工程,实现“由近及远”治标到“由远及近”治本战略转移,建设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省(区)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沿风沙线营造长562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绿色生态林带。实施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发展沙产业,构筑防沙治沙生态屏障。现已修通道路,完成压沙11.7万亩,造林21.9万亩。实现了治沙“由近及远”传统治标到“由远及近”新兴治本的战略转移,从源头上阻断两大沙漠南侵绿洲。

武威市大力发展工业治沙、修路治沙,拓展沙漠治理新领域。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积极引进大型发电企业投资光伏发电领域,全市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全市建成、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达59项,装机规模达2497兆瓦。以每兆瓦占地36亩估算,全市将完成近9万亩的工业治沙。江苏振发15万千瓦沙漠生态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威市长远谋划,积极修路压沙,带动经济发展。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地处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地带,公路全长70.7公里,总投资16.97亿元;甘肃荣华集团投资14.8亿元,修建了4条公路,共计121.8公里。荣生大道是为带动凉州、民勤两乡镇近万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修建的路。这条水泥大道全长64公里,总投资5亿多元。金荣路自古浪县黄花滩乡金色大道至凉州区荣生路,连接凉州区邓马营湖、民勤县南湖乡、古浪县黄花滩乡,途经陆港产业园和武威荣华高新产业园,贯穿腾格里沙漠,道路全长45公里,总投资8亿元。武威新井至红崖山水库防沙治沙生态公路项目是全市重点交通项目之一,项目起点位于古浪县直滩乡三道沟村,终点位于民勤县红崖山水库,途经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11个乡镇和5个林场,路线全长171公里,总投资1.5亿元,2013年10月建成通车。这些道路建设为武威市治理沙漠打通了重要保障通道,对利用沙漠荒地拓展产业园区发展空间、推动武威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威市建立完善专业队伍压沙机制。各县区制定《压沙工程管理办法》,积极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专业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并以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严格工程监理监管,有效提高了压沙造林质量。2010年以来,民勤县组建成立有法人资格的治沙协会、突击队20多个、600多人,制定出台《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工程运作管理程序,工程治沙由过去主要依靠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主向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转变。

武威市创新防沙治沙机制,支持企业参与治沙,激发荣华、鑫淼等大型企业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带动扶贫开发。引入甘建投治沙装备,开展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已承包到户面积180.92万亩,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千亩以上的大户有75户,承包面积达70万亩,完成治沙面积32万亩。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0多万亩。民勤县制定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将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风沙口营造的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累计完成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35万亩。

武威市创新沙产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沙漠特色养殖、林果、药材种植产业,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把防沙治沙和产业培育协同推进,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以来,武威市强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沙漠特色林果。在沙漠沿线新建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85.2万亩,全市特色林果总规模达到16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1亩。酿造葡萄种植规模达到26万亩,约占全国的15%、全省的84%以上,成为全国九大酿造葡萄产区之一。

武威市以企业投资、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方式,推动新型企业化沙产业发展。在沙漠沿线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威荣华现代养牛场由荣华新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下山入川”移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的一座现代化奶牛养殖场。项目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1.93亿元,由4个万头牧场组成,现已建成3个万头牧场、标准化奶牛圈舍120栋450万平方米、挤奶大厅26000平方米、消毒室及牛医院11345平方米、青贮池122座42万立方米、化验室等配套设施5540平方米。目前,现代牧业一场、二场、三场已投入生产,四场正在建设。现存栏奶牛3.3万头。这个项目将防沙治沙与工业项目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通过培育扶贫产业,创造移民就业岗位,促进移民稳定增收,缓解祁连山区生态压力,拓宽沙产业发展渠道,为建设绿色凉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古浪绿洲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基地规划总投资15.5亿元,建设年出栏千万只肉(獭)兔、20万只散养沙漠土鸡和育肥肉羊养殖示范基地,治理沙漠6000亩,带动建设2万人的移民绿洲小镇。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展工业治沙,已建成江苏振发光伏光热发电装机规模150兆瓦,治理沙漠6000亩。

持之以恒的防沙治沙和新兴沙产业的发展,使武威市长期存在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整体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沙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轻度减缓,重点区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有林地)由2009年的12.1%提高到19.7%。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31.7万亩,沙化土地减少9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120.6万亩。民勤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古浪民调渠沿线由2007年前的12%提高到45%。二是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据国家气象资料记载:民勤区域性沙尘暴年平均次数,1981年到2010年,为17.9次。2011年至2015年,分别为1、0、1、1、1次,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沙尘暴日数显著减少。三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规划》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和生态治理目标提前8年、6年实现。青土湖重现人工季节性水面25.2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由2011年的3.6米升至3.04米,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民勤夹河乡黄案滩2008年关闭的96眼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自然封育区芦苇、白刺等10万亩植被群落恢复。

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武威市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防沙治沙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省委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部署,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努力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