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去年重点项目开工率100% 财政收入首破20亿元

2017-02-08  A+ A-
  工程车穿梭、机械声轰鸣,儋州滨海新区项目工地一派繁忙。如今,该新区又迎来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项目——启迪海南科技城,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占地500亩,正加紧推进前期准备工作。

  立足儋州打造创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启迪海南科技城,是该市系列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的一道缩影。

  2016年,儋州90个重点项目开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172.2亿元,年度投资率达128.6%,高于序时进度28.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0.5%。

  飙升的数据,彰显了儋州市重点项目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效应。

后劲有力

产业项目占九成

  北部湾海域为之沸腾——儋州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项目工地,连接陆地与海岛的大桥向前延伸,相互守望的双子塔拔地而起,颇具异域风情的别墅和酒店群正在成形。

  这样火热的建设场景,在儋州随处可见。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儋州重点项目仍然加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从投资结构分类看,2016年儋州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4.6亿元,占全市项目总额的89.8%,完成年度计划的138.6%。

  产业项目蓄积着市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力后劲。以财政收入为例,由于拥有多个产业项目,2016年儋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完成20.14亿元,同比增长39.2%。

  对于产业项目的引擎效应,儋州市委书记张耕表示:“要让科技第一生产力、企业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服务,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式协同发展。”

  儋州互联网产业城项目,成为融合式协同发展的标杆之一。2016年,该产业城完成投资5493万元,年度投资率高达274.7%。

  作为首个入驻儋州互联网产业城的知名网络企业,海南东华软件有限公司实施“南海云都”战略,催生系列新业态。该公司总经理焦利告诉记者,“南海云都”以互联网、云计算产业为基础,涵盖城市建设、公共安全、民生建设,构建“1+4+N”总体模型。

  像“南海云都”这样覆盖面广、融合度高的项目,在儋州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生态底色

“绿色项目”唱主角

  曾经废弃的盐碱地里,如今冒出了一畦畦长势正旺的种苗。这是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村的红树林种苗基地,育有木榄、秋茄、桐花、海莲、红海榄、白骨壤等15个红树林苗木品种,用于海岸带修复工程。

  一朵朵娇艳的玫瑰,在浓浓的花香中洋溢着浪漫气息。这是儋州玫瑰体验产业园基地,2016年该产业园完成投资1210万元,努力打造玫瑰繁育、种植、销售及玫瑰酒文化主题庄园。

  “绿色项目”唱主角,正在成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建设共识。

  从党政层面而言,儋州大力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在木棠工业园区,孵化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包括生态环保产业的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的设备制造,生态环保产业材料的处理和加工。注重绿色发展的儋州决策层,颇具前瞻性眼光。在洋浦大桥儋州一侧附近地段,起先打算扩建修造船项目,但儋州市委、市政府考虑到环保等因素,决定实施滨海新区大桥公园项目。

  从企业层面而言,落户儋州的不少企业也高度重视产业的绿色发展。儋州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项目,2013年至2017年计划总投资2.02亿元,2013年至2015年已完成投资1.52亿元,2016年完成投资1000万元。目前,1、2、3#三台包装机移动收尘系统均已技改安装,并验收完毕。该公司总经理应建新动情地说:“企业抓好技改,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不然子孙后代会骂我们的!”

民生取向

项目建设惠及百姓

  “修建学校是积德的大好事,我们比给自己建房子还尽心尽力!”在那大镇茶山学校工程项目工地上,儋州籍工人李献麟告诉记者。

  目前,茶山学校工程已经完成。儋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既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又推动城乡师资等教育资源共享,使乡村孩子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教育。

  除了教育设施项目,儋州还加大各种民生项目投入力度。

  在社会公益方面,儋州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领跑全省,2016年完成投资5.6亿元,年度投资率高达374.9%,高居儋州90个项目投资率榜首;

  在环境保护方面,儋州西北片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项目,2016年完成投资1亿余元,年度投资率100.5%,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儋州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2016年完成投资1.15亿元,年度投资率100%,帮扶3654户1.7万贫困人口脱贫,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的101.1%。

  2017年,继续“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的儋州,发展态势看好。儋州市市长朱洪武说,将围绕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医药产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12大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助推儋州加快建成带动周边、辐射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记者易宗平 通讯员符法忠 周鲁)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