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停课不停学:向混合教学加速演进
2020-04-25
A+
A-
➤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
推动线上教育普惠与个性结合,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的界限。统一建设的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要应用驱动,竞争提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萧海川
停课不停学——这个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无意间让教育开启了一次全球最大的在线教学实践。
“疫情可能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在大家都有感受的时候,把这种感受变成变革的力量。”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机构——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珠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让线上教育再向前一步?
2月17日,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教师杨玉燕在录制
“空中课堂”四年级英语课程 冯开华摄/本刊
线上教育站上新起点
让2.7亿学生有网课上,不因疫情延误学业,这是疫情给教育的考题,其难度超出人们的预期。
困难之一在于如何应对全程居家在线学习。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非对记者说,居家学习的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与在校学习有很大差别,但过去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围绕学校场景设计、部署,对全程居家学习支持有限,这是一个新挑战。
困难之二是用户激增叠加访问集中,网络宽带和平台服务器承载空前压力。杨非说,每个学生家庭可能使用一个或多个终端,学习时间又集中,对平台服务器造成大量并发访问,用户量之大是之前各种学习平台工具未遇到的。
困难之三是应对时间紧迫。在杨非看来,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停课不停学”时间表,确保2月17日开通云平台,留给教育相关部门扩充平台能力、完善课程资源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天,且不容试错和迭代,挑战空前。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关部门的表现可圈可点。
据记者了解,教育部与工信部联手,用不到两周时间搭建完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该平台2月17日首日上线就收到“国家队出手,丝滑无卡顿”的评价。难能可贵的是,该平台可支持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且汇集大量优质线上课程和教材,极大缓解了居家在线学习暴增带来的压力。
中国教育电视台携手公立学校开设直播课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紧急通知,让直播课堂迅速覆盖全国,并通过直播卫星覆盖偏远地区1.44亿人口,使互联网不通、信号不好、智能手机未到达地方的学生也能享受空中课堂。
“国家队”如此,民间力量也不落后。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依托自身教育业务向湖北乃至全国提供免费课程、开放技术服务,以好未来、新东方为代表的教育培训机构主动捐课、捐平台,为线上学习加油蓄力。
这种齐心协力不但让教育经受住了大考,还让线上教育站上了新起点。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升级。以新建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例,其背后的服务器增量多达7000台,宽带增量90T,可大大丰富常态化教学后的线上教学场景。
教师信息素养得以提升。中央电化教育馆问卷调查显示,疫情前70%左右的师生没有或偶尔参与线上教学,经过一个多月线上学习,80%左右的师生已适应在线学习。业内人士感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战演练,比搞一百次全员培训都有效果。
线上课程资源极速扩充。截至3月30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已上线2547课时课程学习资源、1336册电子教材,此外还有各类专题教育资源951个。其中,占比最多的课程学习板块,每天相当于新增40节课,预计这种节奏要持续15周,共产出约5000节课。“这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杨非说。
迎接OMO时代
这一新起点意味着,线上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OMO)。
在王珠珠看来,OMO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下,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将被重塑,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老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样的教育回归本质,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灵魂的碰撞与激发。”王珠珠说。
当前一些高校试行的翻转课堂,就是一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老师会把传统课堂中纯知识讲授的内容剥离出来,转化成作业和慕课,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和查询,线下课堂的教与学则主要围绕师生互动和答疑释惑进行。
但据记者了解,OMO这种新模式目前还局限在“点”上发生,未形成“面”上格局。王珠珠认为,应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加快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更多学生享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益处。
补齐教育信息化短板
随着复学高峰期到来,疫情期间的居家在线教学将逐渐淡出师生生活,回归学校线下教学的常态。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要适时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上的声势,特别需要加快补齐教育信息化短板。
在杨非看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全国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
杨非解释说,大量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来自各地方区域,虽然教育部建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但大多数省级和很多市县级也建有平台,形成了以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汇聚格局。“这种格局下,不同区域的信息化产品往往难保是最优或最适合的,因为在一个小平台上,汇聚资源量有限,不适切的资源可能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与此同时,老师和学生作为信息化产品的直接使用者,选择资源的话语权却不高,这就难免造成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适配性和迭代动力不足。”杨非说。
正因如此,有些学校采购的信息化设备不切实际,有的是设备过时,老师觉得不好用,有的是设备运维成本高,学校用不起,还有的是设备太超前,会用的老师太少等。这种情况下,智慧教室、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使用率较低,让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无从谈起。
补齐这一短板,关键在于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杨非建议,一方面要推动国家和各级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级多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之间的界限。统一建设的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要应用驱动、竞争提供。考虑到教育的公共属性,市场行为的教育服务还要规范引导、有序发展。
杨非进一步指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联通各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汇聚共享资源的枢纽,是多级多方协同服务的机制载体,是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渠道。未来要进一步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夯实,使之成为内容和能力都可以扩展、开放、共享、普惠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基本载体,同时提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能力,体现普惠保底功能。
在此基础上,王珠珠建议引入市场机制,探寻多级协同、多方协作的利益共享模式。“未来还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全社会的信息化资源吸引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王珠珠说。
分享到: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
伊朗官员:已与俄罗斯达成采购苏-35战机的协议
教育部:教育系统加大核酸常态化抽检频次
绝险500里共赴春天之约——帕米尔高原教育之变
当假期告别“第三学期”——“双减”后首个寒假观察
教育部等八部门为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划定“红线”
教育部: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