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乡易地扶贫搬迁“搬人也搬文化”

2018-04-26  A+ A-
  新华社贵阳4月25日电 题:贵州苗乡易地扶贫搬迁“搬人也搬文化”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杨洪涛、蒋成

  小青瓦、坡屋顶、小翘角、雕花窗……走进贵州雷山县城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王寨,浓郁的苗族风情扑面而来。

  “刚过去的苗族‘三月三’情歌节,寨子里的小伙子站在寨门的连廊上,姑娘们聚集在台阶上对歌,十分热闹。”牛王寨党支部书记李将虹说,苗寨的村民虽然搬到了城里,但是苗家的文化没有丢。

  雷山县牛王寨移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蒋成 摄

  雷山县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腹地,苗族人口占80%以上,民族风情浓郁,拥有包括芦笙舞、苗绣、苗年、苗族飞歌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有“苗疆圣地”之称。

  同时,雷山县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居住在大山里的许多村民长期以农耕维持生计,脱贫增收困难。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万人。牛王寨是其中的一个安置点,目前已入住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贫困户968户4480余人。

  雷山县牛王寨移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蒋成 摄

  “我们寨子是根据地形设计的,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头卧着的水牛。”李将虹说,牛王寨安置点以苗族“牛文化”为主题,配套建设有斗牛场、苗族芦笙舞场、苗族特色凉亭等文体设施。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雷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移民局局长金光翔说,安置区在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吸收了苗族文化元素,让搬迁群众有亲切感,还引进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制作等“非遗”传承人领办企业,实现搬迁户“楼上住新家、楼下进工厂”。

  在苗族刺绣省级传承人杨阿妮的刺绣作坊里,六七个苗族妇女正在飞针走线。“在家门口做,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人。”杨阿妮说。

  牛王寨中的苗家妇女正在编织方巾。新华社记者 蒋成 摄

  金光翔说,政府部门在牛王寨配套建设了200余个门面,优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3年零租金”协议,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

  52岁的周凤一家五口从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搬到牛王寨,没花一分钱就申请到一个铺面,开起了以制作苗族传统服饰为主的裁缝店。“最近都在赶工,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的收入。”周凤说,她家属于因学致贫户,眼下大女儿在省外上大四,一对“龙凤胎”孩子上高中,丈夫在城里打工,她靠手艺赚钱,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

  “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搬人也搬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条重要经验。”黔东南州副州长吴坦说,雷山县把贫困户搬出大山断“穷根”,也把苗族传统文化搬进县城留住了“文化的根”,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文旅一体化产业,带动更多移民搬迁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牛王寨中的苗家刺绣机床。新华社记者 蒋成 摄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