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罐水,读懂“鱼水情深”

2019-08-13  A+ A-
  新华社银川8月13日电 记者手记:一罐水,读懂“鱼水情深”

  新华社记者荀伟、杨稳玺

  不到西北,不知水贵。

  这一天,记者来到固原市彭阳县乔家渠。

  “红军马不停蹄从彭阳县城赶到乔家渠,走了几十公里,大家当时喝的就是这些涝坝水。”彭阳县史志办工作人员李静指着道路两侧沟里的水坑说。

  涝坝,就是露天蓄水池,水源多来自雨水。眼下的乔家渠满目翠绿,道路两侧深沟里水源若隐若现。然而,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黄土遮天蔽日,涝坝水的水质远不如现在,不但浑浊,还有很多蚊虫……

  “听我爷爷和父亲说,当时他们看到红军就趴在涝坝跟前,直接拿茶缸舀水喝。”当地村民、65岁的赵文礼回忆。

  1937年7月的巴黎《救国时报》上,发表过署名杨定华的一篇文章《由甘肃到山西》,讲述了跟随红军过彭阳的见闻。文中写道:“这次宿营,不但无房子住,而且没有水喝。过去夜行军,露营和吃不到晚饭是曾经有过的,但连冷水都找不着喝这却是第一遭。”

  水,是当地老百姓的命根子。那时候在彭阳等很多地方,家里的门可以不锁,但水窖一定要锁。

  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说,红军军纪严明,不忍打扰百姓,先后经过彭阳的7000人和200多匹马,喝光了山塬上大大小小的涝坝水。

  赵文礼说,百姓看到喝涝坝水的队伍,就认出是红军,大家在用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把自家的水让给红军使用。

  “听老人们说,那时候村子附近有一股很细的泉水,滴滴答答流半天才能接一桶。每天天不亮,村民们就挑着水桶到泉眼处‘等水’”。青石村村民何秀明说,即使各家各户的水都很紧张,但是看到红军战士那么劳累,还是烧好了开水给他们送去。虽然不够喝,好歹能解解渴。

  小小的一罐水,满含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信任,让人读懂什么是“鱼水情深”。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