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22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拍摄的雕塑和会师纪念塔。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鱼水相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甘肃会宁,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最后的一把米,端来当军粮;最后的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 雪山、草地、悬崖,一路走过秃山荒岭,红军遇到天险绝境,总能化险为夷;金沙江、泸定桥、腊子口,屡屡突围,红军遭遇围追堵截,都能向死而生。 后来人不禁会问:人缺粮少的红军,为什么能所向披靡,最终实现胜利大会师? 答案,就在沿途百姓口中的一段段故事里。 8月13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中)在乔家渠向参观者介绍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时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当年的西北,黄土漫天,水贵如油。 “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说,那时候在彭阳等很多地方,家里的门可以不锁,但水窖一定要锁,可见水之宝贵。 红军军纪严明,不忍打扰百姓,每到一地先找水源,有时喝的是当地人都不喝的脏水洼。 “喝脏水洼的就是红军!”村民们认出来了,他们在用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把自己的水让给部队。 7月23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游客在参观会师门。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红军抵达甘肃会宁时,不肯碰百姓家里的窖水,跑去河边挑水用。战士们住在群众家里,每天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部队离开会宁时,有400多名会宁子弟加入红军。 80多年前,敌机轰炸会宁县城,炸弹落到正在玩耍的儿童魏煜身旁,一名小红军将小魏煜扑倒护在身下,自己却不幸牺牲。魏煜成家后有三个儿子,为纪念这位小红军,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 正是这样的鱼水情,支撑仅有6万人的会宁供养了7万多名红军将士近1个月,还为部队筹集了大量粮食、衣物和渡河造船所需的木料。 8月11日,游客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内的三军会师纪念馆里参观“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匾(复制品)。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长征路上,民族团结是红军不变的坚持。在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有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落款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 长征期间,红军曾三过单家集。红二十五军初到单家集时,遇到的是一幅“跑红军”的场景。 为了不扰民,红二十五军颁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包括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等。红军的言行,让老百姓打开了自家大门。 一个多月后,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单家集时,因为红二十五军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这家抢,那家迎,又烧炕又做饭。”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红军将爱民亲民打造成了自己的“底层代码”,收获了沿途群众的巨大支持,从而不断攻坚克难,发展壮大。 在单家集,老一辈相传的红军故事里总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队伍得民心,将来要得天下呢!” 这是百姓对红军队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注解。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再出发 长征途中有过多次会师,尽管规模不同,但每次会师都凝聚了力量,壮大了实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而西北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昂首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战场,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开始了铸造民族脊梁的新征程。 是什么凝聚起了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长征队伍中一个个英勇不屈的革命将士,用忠诚的信仰和巨大牺牲向后人做出回答。 7月27日,甘肃省迭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唐玉玲拿着家庭合影追忆父亲唐明军。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甘肃省迭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唐玉玲的父亲唐明军,是一位普通的老红军,他在世时两条小腿布满红疹,那是过草地时落下的皮肤病。 “父亲回忆说,他11岁从老家四川阆中参军。红军最艰难的时候,战士们从马粪中捡出未消化的青稞吃。”唐玉玲说,后来因脚伤太重,父亲在长征途中被迫留在了迭部县。 “父亲亲历生死,希望我学医帮人消除病痛。”唐玉玲听从父亲的愿望,考取甘肃省中医学院,至今已从医31年。 “其实,长征路上更多的是像父亲一样的普通战士,但他们都怀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唐玉玲说。 再大的艰难险阻也不能改变人民军队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的基因在中华儿女中代代传承。 7月23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魏继征给孙子讲述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935年,年仅14岁的四川娃子郭文海成为中央红军的一名战士,不久便跟随部队开始长征。在甘肃腊子口战役中,他左腿负伤,和其他两名战友落在了队伍后面。 连走带爬,郭文海等人没走多远便倒在了禾草地里,被宁夏彭阳县的虎林周三兄弟发现并收留。郭文海在虎家住了一年多,并认了虎林周作义父,最后在当地地下党的安排下回到了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郭文海定居西安。义父虎林周1966年去世前,曾三次被他请到西安旅游,两家人在西安的合影保留至今。郭文海还将自己的二儿子郭平安许给虎林周当孙子,起名郭虎宗,寓意永不忘本。 如今,虎家后人在村里建起纪念馆,为来访者义务讲解红军长征故事,希望大家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甘肃会宁,魏家的“继续长征”三兄弟延续了给救命红军上坟的家族传统。“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家人。”魏继征说。 如今,魏继征的小儿子毅然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大学毕业后奔赴新疆,自此戍守祖国边疆。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长征精神不朽! 一篇篇历史,一首首民谣,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谊,长征精神就这样被深深镌刻在神州大地上,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记者宋振远、荀伟、梁军、任玮、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