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他们对国旗的心声

2019-10-02  A+ A-
  新华社南宁10月2日电 题:倾听他们对国旗的心声

  在每个人心中,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都有一种独特感受。这两天,记者走近3位以不同形式守护国旗的人,倾听他们对国旗的心声。

  京族“老旗手”:坚守源于感恩与自豪

  国庆节清晨,伴随着国歌响起,65岁的京族老人骆文芳在院子里与家人一同升起了国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骆文芳就自发在家门前竖起高高的旗杆,每天坚持升起五星红旗,30多年从未改变。

  骆文芳的家在广西东兴市(左“氵”右“万”)尾村,这里是一个京族渔村。京族滨海而居,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记者走进村子,看到不少村民家门前都高挂着五星红旗。

  “穷得只能顿顿吃海鲜”,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族村民来说,这并非戏言。当地人多地少,“以前大米饭是餐桌上的奢侈品。”骆文芳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京族群众因地制宜,在盐碱地上建起现代化海洋牧场,收入大幅度提高,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谈及生活变化,骆文芳感慨地说,村里人对党都非常感恩,看到高高飘扬的国旗,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自豪。

  30多年来,骆文芳已经用了60多面国旗,他把换下来的国旗都叠起来存放好,留作纪念。

  石山深处升起的国旗:将爱国情怀播种在幼小心灵里

  “不管自己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升国旗的场景,我都会停下脚步,那一刻,一种民族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石兰松说。

  石兰松是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唯一的老师。这个教学点地处石山库区,百米高的石崖,深不见底的湖水,将连通外界的道路阻断,去达刁望教学点需要翻山越岭。

  早先,村民们因路途险峻,宁愿让孩子辍学在家也不让孩子上学。石兰松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工作,并砍掉自家留着盖房子的几棵树,请人造了一条小木船。34年来,石兰松每天接送学生上学,撑坏了8艘木船。

  “梦想,从这里启航。”这是印在教学点入口的一句醒目的标语。教室外,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虽然教学点学生少,但我一直坚持带孩子们每天升国旗,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爱国情怀。”石兰松说。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刁望教学点完善教学设施,食堂、球场、图书角、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一应俱全。过去教学点的校舍是破旧的泥瓦房,现在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原来的国旗杆是木头做的,后来换成铁管,到了2013年又换成不锈钢管。

  “我常常告诉孩子们,红色的国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石兰松说。

  背着国旗巡线: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

  9月30日一早,邓一强和工友就进村入屯巡查线路。与一般巡线工不同的是,他们的安全帽、肩章上都印着国旗,随身背着的工具包里也有国旗。

  邓一强是南方电网广西凭祥供电局国旗巡线班的一员。这个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巡线班现有15人,维护着凭祥市境内403公里的供电线路。

  曾经,晚上“黑麻麻的”到现在已根本解决边民用电问题,国旗巡线班见证了边境地区这一巨大的变化。“口岸繁忙的进出口贸易、边民生产生活等,都需要稳定的供电,我们必须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邓一强说。

  党龄27年,巡线26年,邓一强从对电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一步一个脚印磨炼成“巡线专家”。“过去我是一名军人,扛着枪保卫国土安全;现在我背着工具包守护边境供电线路,身份虽然变了,但责任没变。”

  国旗巡线班成立40多年来,管辖的线路从3条增至38条。他们累计巡线20余万公里,责任区域内从未发生过一起电网安全责任事件。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南疆边陲灯光明亮,这是边境国旗巡线班每一个人心中最美的风景。“鲜红的国旗时刻提醒着我们肩上的责任。”邓一强说。(记者向志强、雷嘉兴、覃星星、何丰伦)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