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意外出席中国招待会 “小跑”奔向使馆(图)

2017-09-30  A+ A-
原标题:安倍意外出席中国招待会“小跑”奔向使馆,有为大选拉票考量

1972年9月29日,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日本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45年后,9月28日晚,在中国国庆日来临的前两天、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意外出现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

新华网9月29日报道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前首相福田康夫等政要及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代表等近2000名中外友好人士当晚出席了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举办的国庆招待会。

日本新闻网9月28日则报道称,原先已有消息称,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将出席招待酒会,但是,安倍晋三的突然登场,令酒会气氛突变。日本首相出席中国国庆招待酒会是十分罕见的。

日本《朝日新闻》9月28日也报道称,据多位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安倍出席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和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活动,这在安倍执政期间是首次。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认为,安倍借助于中国国庆酒会这一个特殊的舞台,除了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政府的祝贺之意,凸显自己高度重视中日关系,还表达了日本政府希望尽快恢复两国高层互访制度,全面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扩大两国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强烈愿望。

安倍首相官邸临时提议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当天傍晚,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的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招待会上,安倍“突然”出席,并在讲话中表示出希望能够访问中国的强烈愿望。

上述报道称,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出,当天出席活动的安倍面对镜头与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紧紧握手。一位在日媒体人告诉参考消息,安倍此行系首相官邸临时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出并商议确定,安倍现场下车后,几乎是“一路小跑”奔向正在酒店入口迎接的中国大使。

参考消息称,现场致辞时,安倍一口气提了如下“愿望”:希望今年年内举行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实现李克强总理的访日;希望明年自己能够访问中国;邀请习近平主席在明年下半年访问日本。

据新华网报道,安倍晋三在致辞中表示,日中加强合作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也不可或缺。今后愿基于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路,为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出努力。

共同社28日则称,据日本外务省介绍,这是自小泉纯一郎之后首次有现任首相出席类似活动。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也出席活动,并强调称:“我也希望能尽早访问中国,开诚布公地讨论具体合作的方式。”

5年前的2012年,当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正值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后,中日关系恶化到了据称是“二战后最坏”状态,纪念活动悉数停止,只是外长之间互发了贺电。

5年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安倍晋三出席中国大使馆招待会,这也是日本首相15年后再次出席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招待会,并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回应。

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安倍首相出席中国驻日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是个好消息。希望中日关系有更多好消息,而不是好消息后紧跟着坏消息。希望日本政府奉行更积极的对华政策,多做有利于双方合作的事情,实现中日关系的良性互动,而不是走一步退一步,甚至走一步退两步。

美国媒体29日报道称,此前有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也在努力改善关系,安倍此次露面是两国关系回暖的最新迹象。

突然出席或有为大选拉票考量

共同社28日报道称,一方面是军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另一方面是针对中国而不断加紧强化日美同盟的日本,中日两国领导人能否建立起信赖关系,将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焦点。安倍希望为实现中国领导人的再次访日铺路,给人以对华外交取得进展的印象。

事实上,除了希望在推进中日关系上取得进展,为了争取民众支持,安倍晋三28日在东京进行街头演讲时明确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11月访日。此外,安倍还表示将出席计划于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和东亚峰会,并希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安倍称:“现在更需要在选举中获得国民的信任,发挥外交能力。”

而就在28日,安倍晋三宣布解散众议院,并决定在10月下旬提前进行众议院选举。25日,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突然成立“希望之党”,并在成立数日即已经成为了日本国内支持率排名第二的在野党,这让本来对获得众议院席位三分之二以上成竹在胸的安倍备感沮丧。

据日本朝日新闻社在26至27日实施的一项全国紧急民意调查。对于安倍提出的解散众议院的理由,在受访者中有70%认为“无法认同”,远远超过认为“认同”的18%。

徐静波因此认为,此次由首相官邸主动提出并与中国驻日大使馆协商决定的“意外”出席,其背后还有安倍对于国内政治的考量,安倍希望向选民传达自己能把控外交,对于获得大选胜利具有信心的信号。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