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春天里的“东游记”——中国改革开放的中东故事

2018-06-21  A+ A-
  新华社开罗6月21日电 特稿:春天里的“东游记”——中国改革开放的中东故事

  新华社记者郑凯伦 郑思远

  1987年9月,初到北京求学的约旦学生阿拉法特看到大街上如潮的自行车流,以为遇上了“自行车比赛”……时光荏苒,如今已是成功跨国贸易商的阿拉法特仍忘不了当年的其情其景,在感叹中国大地发生巨变的同时,更庆幸自己赶上了中国“春天的潮流”。

  与阿拉法特一样,还有许多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浪弄潮的中东人:他们寻改革春风而来,参与中国发展;他们携开放经验而归,分享合作红利。他们感悟:40年写就的“东游记”,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见证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幸运的阿拉法特

  “1987年,我见识了北京的自行车大潮。如今,我又看到了共享单车的‘潮水’,”阿拉法特说,“在过去30年的个人经历里,我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阿拉法特是幸运的。1992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那一年,刚好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时。明确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思路的中国可谓是“东方风来满眼春”,处处都能感受到只争朝夕的时代氛围。

  阿拉法特开始在一家在中国投资的外企里打工,3年后,他和朋友合伙创业,开办了一家贸易办事处,把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等出口到中东国家。2000年后,阿拉法特开始和中国伙伴合作生产汽车零配件,同时致力于把中国的生产线引进到中东地区。

  如今,阿拉法特已经是阿拉伯商人论坛(中国)董事局主席,经营着数家商贸合资企业,经常往返于约旦和中国广州、义乌之间。

  在他看来,40年改革浪潮让许多中国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大企业,其中的秘诀就是:通过改革自身、开放市场形成的力量,获取稳定的收益、掌握先进的技术,营造良性市场环境。

  绝处逢生的科尔巴希

  也是在1992年,26岁的土耳其人穆拉特·科尔巴希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与阿拉法特不同,他带着家族荣耀和祖辈基业来到中国。

  1966年,科尔巴希的父亲和叔叔创办了家族企业阿如姆家用电器公司,主营小家电,产品在土耳其制造,目标市场是欧洲。到了90年代,阿如姆公司发现自己的产品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许多欧洲订单被中国企业抢走,举步维艰。带着一肚子疑问和对家族企业未来的思考,科尔巴希来到中国寻找答案。他特别想搞清楚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1992年的中国之行对科尔巴希来说是一次头脑风暴。那一次,他走访了中国各地的多个同类企业,中国当时低廉的人力成本令他震惊。他当即决定,与其和中国企业争夺欧洲市场,不如依靠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那一年,阿如姆采用“自主品牌、自主设计、在中国贴牌生产”的生产模式展开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在当时,这是不少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回首往事,中国制造业借改革开放迅速做大做强,不但没有对我们构成威胁,反而增强了我们品牌和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如今已经是阿如姆公司总裁的科尔巴希说,“阿如姆这个品牌生于土耳其,却成长于中土两国的共同呵护之下。”

  “今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交流呈现许多新趋势,各国不仅欢迎‘中国制造’,而且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他说,“这意味着中国正从一个制造大国向技术大国转变。”

  深信不疑的卡萨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黎巴嫩经济组织荣誉主席阿德南·卡萨有自己的总结评价:“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向世界开放,也使中国走向世界。”

  卡萨今年88岁,“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在上世纪50年代初黎巴嫩尚未与中国建交之时,卡萨便与中国开始商贸往来。60多年来,他50多次的中国之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整个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最富远见的战略抉择之一,”卡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如今,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市场,一家跨国公司就谈不上什么全球战略。”

  40年来,卡萨也目睹了中国商品和中国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和参与了黎中贸易不断加强、人员往来不断密切的成长过程。在他看来,与中国贸易是潮流,买中国制造是潮流,学中国创新更是潮流。

  卡萨尤其看好“一带一路”倡议。他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带来了新动力,而且惠及所有参与方。

  阿拉法特、科尔巴希、卡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轨迹,相同的是他们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找到了机遇,实现了发展。他们分享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也成为中国与世界交融的使者。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迈上新层级。如今,在约旦、伊朗、土耳其、阿尔及利亚……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双方从最初始的产品合作,发展到高新技术合作,再到发展理念与创新合作。向东看,中东国家收获的是愿景走进现实。(参与记者:林晓蔚、易爱军、李良勇、穆东、秦彦洋、赵悦、杨媛媛、黄灵)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