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就新冠肺炎疫情接受新华网专访

2020-02-22  A+ A-
  新华网渥太华2月22日电(记者 李保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让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及时了解中国全面、扎实、高效抗击疫情的情况,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做了大量的宣介工作,赢得了加拿大各界的好评。为此,新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

  图为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右)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让加拿大及时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情况,听说您与加拿大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向他们宣介中国抗击疫情的情况,您接触的加拿大官员和各界精英,人数高达几十个,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和印象深刻的事情。

  丛培武:近一个月来,我密集约见约谈加总理办公室、外交部、国际贸易部、卫生部、公共卫生署、国家研究理事会等部门官员40多次,介绍我们应对疫情强有力的举措。我向加方各级官员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全国之力,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取得积极进展。我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向他们展示中国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以“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集中国力量筑牢控制疫情蔓延的防线,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的标杆。此外,我还约见了加联邦参众议员、加咨议局、加中贸易理事会、加肉类委员会等各界代表;其他馆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也都主动向加方人士宣介我疫情防控举措。

  加方对中国高效应对疫情的举措、对“中国速度”和高水准治理能力深表钦佩,赞赏中国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密切合作,表示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最终取得疫情防控胜利充满信心。加外长商鹏飞表示,加方对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表现出的杰出领导力感到钦佩,赞赏中方为防止疫情扩散作出了重要贡献,加政府和人民将在这场战斗中同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加卫生部、公共卫生署等部门负责人多次表示,加政府将遵循世界卫生组织专业权威建议,不赞成采取旅行限制等过度反应措施。加决策以事实、数据为基础,不会受到其他国家影响。目前,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等均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沟通相关科研工作进展,与我国内有关部门机构加快实质性对接。

  在做加方各界工作中,我发现了许多感人故事。加多所著名大学纷纷表态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积极为校园内中国学生提供卫生健康咨询服务。里贾纳大学校长蒂蒙斯还专门致函使馆,表示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到加留学。

  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会长、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授艾瑞特发起了专门为武汉医护人员募捐的活动,愿为中国医护同仁抗击疫情加油打气。他说,“疫情无国界,我们以白求恩大夫名义这样做,关心我们星球上的同胞。”患难见真情!艾瑞特教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白求恩精神。

  新华网记者:我注意到加拿大媒体对中国的疫情高度关注,您是如何做加拿大媒体的工作的?

  丛培武:我两周内3次就抗击疫情工作接受加拿大电视台、加通社、多元文化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访,在《国会山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介绍我国为抗击疫情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和取得的积极成效。我们还在使馆中英文网站开设疫情防控专栏,在微信、推特及时发布百余条官方表态、权威解读、使馆公告等信息,第一时间转发加官员和专家对我疫情防控的积极评价,并对个别媒体的歪曲报道及时批驳。加方不少人士积极发声声援中国,《渥太华生活》杂志发行人多诺万还主动撰文,高度赞赏中国为抗击疫情所作的努力。

  新华网记者:为了应对疫情,中国驻加使领馆在维护中国公民利益,提供领事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丛培武:使领馆一直密切跟踪加卫生、边境管理等部门动向,加强与加相关部门和机场、航空公司等联系,做好应急防范。针对加机场加强疫情防范措施、加疫情发展情况及美国出台旅行限制等,迅速发布领事提醒,引导我们的同胞加强防范、理性对待。加航暂停直飞我国内航班后,使领馆积极协助受影响的湖北籍公民处理后续事宜,妥善做好领事证件对外办公区的卫生工作,并指导签证申请中心加强防疫防范。

  我们高度重视在加中资企业人员及留学生健康,加大统筹力度,会同我驻加各总领馆排查中资企业自国内返加人员健康情况;与留学生集中的多所大学和学院保持联系,请其及时通报中国留学生健康状况,防止出现歧视现象,为有可能受影响的学生提供课程辅导和心理援助。

  新华网记者:中国驻加使领馆下阶段有关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丛培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将继续按照党中央部署和外交部党委要求,雷厉风行、常抓不懈,全力做好疫情应对各项工作。继续做好加各界工作,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加快推动与加方医疗科技合作,向海外中国公民及时提供领事服务和协助,为战胜疫情作出应有贡献。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