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访首都博物馆一线工作者

2018-04-30  A+ A-

图为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展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王莹)最近,首都博物馆里的观众络绎不绝,人们被正在举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展吸引,纷至沓来。来自乌菲齐美术馆在内的102组件展品带来一次艺术盛宴,当观众沉醉其中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站在展厅角落里的工作人员。在“别人看画我看人”的背后,他们有哪些心里话?

  日复一日 平淡里的“专家”养成记

  王达是首都博物馆开放与安保部中心区的主管,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瓷器小专家,但刚开始,他只是首博展厅里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2005年首博新馆落成试运行,80后的他大学毕业。首博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13年。

  在外人眼里,博物馆的工作平淡无奇,每天在展厅里维护秩序枯燥无趣。这样的工作,一个年轻小伙是怎么扛过来的?

  王达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被分配在瓷器展厅工作,也有过迷惘和纠结,“但我们这代80后、90后,不会说天天就混日子,我们有自己的职业追求”。

  每天面对各个年代的珍贵瓷器,渐渐的,王达开始对瓷器发生兴趣。“我会去研究这些文物展品,工作之余补课,了解这些瓷器背后的知识”。十几年下来,现在的王达说起瓷器如数家珍,瓷器的制作、断代、鉴定,他都了然于胸。

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厅里的工作人员 新华网王莹摄

  像王达这样的“专家”养成记,在首博展厅一线工作者身上不算特例。“我们不会像大家看到的那样,每天就只是站在那里,如果真是那样,生命太浪费了。我们不少同事都会去钻研文物,不说别的,最起码当有公众问到我们时,我们能给大家一个准确、专业的答案。”

  与王达一样,首都博物馆宣教部讲解组的宋姗姗也是一干就是十来年。与展厅的工作一样,讲解工作也是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在公众眼里,讲解员就是“一幅画、一个文物要讲成百上千遍”。

  当记者问询“是不是早都崩溃了?”时,宋姗姗却很淡然。在她看来,这就是她的本职工作,而且充满乐趣。“虽然我讲的文物是同一件,但我们的观众每次都不同。针对不同观众,我的讲解也会在内容、难易上不同。这样看,我每次的讲解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从2005年开馆至今,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早已超过千万人次。每天面对不同公众,王达要做的是维护好展区问询、秩序、环境、公众服务,宋姗姗则忙活在与公众的互动体验项目上。就在记者前去采访时,她正忙着接待一个学生团的集体参观,“现在是学生团参观旺季,我们基本每天都有接待。给孩子们讲这些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我很开心。”公众的人文艺术素养提升,要从青年一代抓起,这一点,王达和宋姗姗都认同。

  从无意识到有准备 公众变了博物馆也得变

  作为开放区的主管,王达每天都要与同事负责好展区周围的所有公众服务。在他的印象里,这些年观众看展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很多人都是无目的,多数时候走马观花看一圈就走了。现在,很多人在来看展之前已经做好功课,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目的甚至专业知识来看展。”

  这样的变化从一个小小的咨询台就能体现。据王达回忆,以前观众来咨询台更多问的是洗手间在哪儿、餐饮区在哪儿,现在更多聚焦在展览本身的信息问询。在记者采访时,不少公众前来观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展,其中一位小伙儿格外引人注目。他驻足在画家提香的作品《男子肖像》前,认真观看并在小本子上临摹描画。

  小伙儿是一个大学生,学的公共管理专业,“上过一门艺术通识课,从此对画特别感兴趣。”据他说,自己平时会留意各大展讯,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得知首博要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画,我特兴奋。提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以前只能在画册上看到他的画,现在能看到真迹,太爽了。”

图为首都博物馆大厅内的互动体验区 新华网王莹摄

  其实,变化远不止这些。“以前可能会有人在展厅里喧哗、用闪光灯拍照,现在这种现象少了很多;以前不少观众进入博物馆后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如何看展,四处乱窜,现在基本进来后都会按照流程和秩序。现在的观众,懂得了如何在博物馆看展。”这些变化,被王达他们称为“参观礼仪”的变化。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在宋姗姗看来,有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也有博物馆氛围的不断感染。公众变了,博物馆也得变。据王达介绍,首博每年都会发放公众满意度调查,根据大家的建议改善提高。“有一年观众给我们留言说雨天应该有雨具,我们就尽快添置了。”

  数字博物馆也是这几年首博持续推进的大事。在一楼展厅,记者看到不少观众在多台体验机前,正在感受换装的乐趣。“这是配合正在进行的西藏历史文化展,大家站在机器前可以互动体验换装,很好玩。”志愿者说。

  13年来第一次休假 坚守背后是淡泊是知足

  在很多人眼里,博物馆的工作是轻松的,慢节奏的,或许没人会想到,从2005年入职到今年,王达还没有休过节假日。“前几天想了想,今年我是第一次休假。”

  与很多职业不同,博物馆除了正常的闭馆日外,全年无休。在别人放假休闲时,正是博物馆最忙碌的日子。“大家放假才有时间来看展,我们肯定得开着馆。”在王达看来,博物馆如果关着门,那就跟一个文物仓库无差别,只有外对开馆,博物馆才有意义。

  十几年节假日无休,当记者询问是否觉得委屈时,王达说,节假日不能陪家人,心里是有愧疚的,但这就是工作。“一份工作有一份工作的规则。在这个岗位,就得对得起这个岗位。爱岗敬业,这不是一句空话。”

图为学生团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新华网王莹摄

  时光流逝,从刚入职的单身小伙到现在成为孩子的父亲,王达没有因为无休委屈过,却时常因为观众的不理解而“委屈”。如今,很多博物馆推行预约机制,在参观展览前必须预约,否则无法观展,首博也是这样。但总会有少数人没有预约却执意要进馆,工作人员解释无效还遭遇谩骂纠缠或恶意举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挺难受。公众不理解,我们心里也着急。”

  在王达心里,规则很重要,秩序也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守规则。博物馆有规则,大家应该遵守。否则人人都按自己的意愿来,博物馆肯定没法正常运行”。对于观众的那些不理解,“真的很希望我们基层一线的工作者能得到公众的尊重、理解和关爱。”王达感慨道。

  工作上有委屈,有烦心事,当记者问“是否会影响工作状态”时,王达和宋姗姗都觉得,在博物馆工作,人的心态会变得很开阔,心性也会豁达平和。“我们每天面对动辄上千年的文物,这种宏大的时间格局会让人蜕变。历史长河那么久,宇宙时空这么大,生活上的那点烦心事,算什么呢?”在王达的人生信条里,知足常乐最珍贵。“在博物馆工作,你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是王达和宋姗姗的共识。在别人眼里平淡、无趣的工作,在他俩心里,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