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战士3年筑起“穿沙路”:把种树锹当做开路石

2018-11-25  A+ A-
  中新网客户端鄂尔多斯11月25日电(杨雨奇)作为内蒙古草原的一颗明珠,鄂尔多斯因其独有的“康巴什绿”、“鄂尔多斯蓝”,让游客们心驰神往。在鄂尔多斯有一条长达115公里的“穿沙公路”记录着鄂尔多斯从沙海变通途的历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穿沙公路 鄂尔多斯支队供图

  一条路,难不倒军人手中的铁锹

  什么样的精神能被称作“穿沙精神”?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政委刘继祖给出了答案:“那是一种坚持下去的精神,是作为一名军人,不怕苦,不怕难,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

  而这一种精神,与穿沙公路有何联系?这要从鄂尔多斯艰难的自然环境说起。

  鄂尔多斯是一个沙漠遍地的城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5%的土地沙漠化。全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也都盘踞在此。一片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更是阻隔了杭锦旗沿河与外界的交通。被大漠阻隔的5万多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恶劣,农畜产品运不出去,生活用品运不进来。

  为打破交通的梗阻,杭锦旗决定修建一条穿越库布其沙漠的公路。于是,在1997年6月,穿沙公路项目破土动工。历时三年,一条南起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全长115公里的“锡乌公路”修建完成。

  而这条公路因横跨了库布其沙漠,被当地人命名为“穿沙公路”。有了这条沟通南北的道路,两地交通变得畅快起来,居住在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百姓,也因为这条路的通行,经济与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修这条被视作神话的穿沙公路,却并非易事。

  据当地百姓回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最早修这条路时,打头阵的就是武警官兵。黄沙满地里,最惹眼的身影,便是一个个汗流浃背、抡着铁锹,身着迷彩服的官兵。不好挖的路,他们上,不好攻破的岩石戈壁,他们来。

  “这条穿沙路是军民携手共同修建的,但修路遇到硬骨头时,官兵他们舍得往前冲,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难题攻下来。我想这就是修这条路以后,带给部队最好的精神传承。”支队政委刘继祖说。

  支队官兵在穿沙公路旁植树 鄂尔多斯支队供图

  住帐篷,吃干馍,也要把公路修出来

  对于修路的情景,1998年12月入伍的山西籍战士孙大海至今记忆犹新。他新兵下队分到了杭锦中队。下队第五天开始,他就加入了修筑穿沙公路的阵营,和数十位战友一起,一边修路,一边种沙柳。

  据孙大海回忆,那时候,武警鄂尔多斯支队只要有时间就派人去修路植树,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住帐篷、吃干馍、喝冷水,提着水壶、端着脸盆去浇水。

  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官兵没有一个退缩。在穿沙公路旁,一个兵一天平均能种下300多棵旱柳或700多棵沙柳。

  为何要一边种树一边修路?支队政委刘继祖介绍,由于风沙过大,士兵前一天修好的路基,可能第二天就被风沙埋没了。所以必须在修路的同时种上树,才能让风沙得到遏制。

  而这样的付出的确带来了成果。到1999年,这条穿沙公路基本修建完成,道路两旁的树木也已经拔地而起。如今,驾车行驶在这条穿沙公路上,只见道路在沙漠中笔直向前延伸,路两旁的沙地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不见漫天黄沙,大漠风采却依旧可感。

  2013年,孙大海退伍。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在鄂尔多斯,继续着植树造林的工作。他说:“鄂尔多斯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为家乡添一点绿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片沙土地上,孙大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至今日,到了每年4月春回大地的时候,支队官兵依然坚持深入库布其沙漠,种植沙棘和防沙柳。经年之下,支队累计植树12000余株,绿化荒漠近千亩,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一支重要力量。

  孙大海说:“这里的每一位战士都相信,以自己的穿沙精神,定能吞没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让裸露的黄沙都变成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完)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