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记者余国庆(右)正在采访张富清。
【演讲稿】初心,从未改变
(一)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余国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今天我要讲一位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却在这个旧皮箱里尘封了60多年。
皮箱的主人叫张富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今年3月起,我们新华社张富清报道团队一路追随老英雄的足迹,从鄂西山区来凤县,到陕西汉中双庙村,从渭南永丰战斗旧址,到新疆阿克苏大漠边关,行程万里,探寻老英雄的初心密码。
几个月里,我们多次与张富清面对面长谈。采访中,老英雄一次深情的痛哭,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个庄严的军礼,像雕塑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久久难忘。
(二)
张富清炸碉堡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吗,参加永丰战斗时,张富清年仅24岁,身高才1米62,体重不足100斤。
我问他:“你这么瘦小,打仗却很勇敢,难道不怕死吗?”
张老平静地说:“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没有打不败的敌人,拿不下的碉堡。”
轻描淡写的一句,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我又提了一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为什么深藏功名60多年,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说?”
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哽咽起来。
“(战友)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
此时,整个屋子都安静下来,只有老伴帮他拭去止不住的泪水。
那一刻,我们采访团队都哭了。我想,此时的他,眼里一定闪现过鲜艳的军旗、一定闪现过永丰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一定闪现过逝去战友依稀的模样……
(三)
采访中,其实张老笑的时候更多一些。
1955年军校毕业时,张老面临转业何去何从的选择。他听组织说,鄂西山区条件艰苦,国家建设急需干部。
没讲任何条件,从武汉出发,张富清一路向西,伴随他的只有新婚妻子和一个皮箱。
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立功证书和勋章,塞进皮箱的最底层。
从此,深藏功与名。
从此,扎根大山,为民造福。
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我问他,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吗?
张老爽朗地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死我都不怕,还怕苦!苦,我更不怕了!”
说完,他哈哈大笑,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动容,像个孩子一样。
我想——
这笑容背后,是一名革命军人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这笑容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四)
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今年快60岁了,每次采访时,他都和采访团队坐在一起,就像我们中的一员。
他说,这样才有机会与父亲面对面,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原来那么熟悉的父亲,现在却如此陌生。
今年3月,老部队从新疆派代表来看望张富清。老人听力不太好,但当部队战士大声念到“三五九旅”“王震将军”时,他兴奋地直拍手,用一条独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脊背,对着部队代表,缓缓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是张老离开部队64年后的第一个军礼。
父亲的军礼深深感染了张健全,这个腼腆的汉子第一次在我们的镜头前,朗诵了他在深夜里写给父亲的一首诗——
《老兵的军礼》
九死一生犹未悔,
只因那坚定的信念和军人的勇气,
只因心里飘荡着血染的军旗!
知父莫如子。诗未读完,泪已满面。
(五)
你是一座山,总是默默无言;每当鲜花开遍,悄然隐没其间。
老英雄的三个瞬间,总让我产生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的冲动。我将这几个片段编辑在一起,给一些大学生看,他们感慨地说,爷爷一哭,我们的心也跟着落泪了。
真实的新闻最有生命力。采访团队决定在新媒体产品中,不加任何修饰,将这一哭、一笑、一个军礼完整呈现,让老英雄和受众直接面对面。
新闻发出后,很多媒体转发、引用,仅抖音上的点赞量就有近千万。
张健全发来短信说,他们全家不知看了多少遍,看一次,哭一回。
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说,张富清同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六)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几千年来,一个个中国人的英雄故事,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汇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初心,从未改变。初心,始终烛照前行之路!
谢谢大家!
(新华社湖北分社编委、音视频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近年来多次参与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从“人民信访员”吴天祥到“候鸟院士”朱英国,从“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到“人民功臣”张富清,制作的短视频报道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今年3月至6月,余国庆多次到湖北来凤、新疆等地采访老英雄张富清,制作的系列融媒体产品引起强烈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