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共峥嵘——京津冀努力答好抗疫“附加题”交上协同“期中卷”

2020-03-01  A+ A-

  新华社天津2月29日电题:瓣瓣同心共峥嵘——京津冀努力答好抗疫“附加题”交上协同“期中卷”

  新华社记者王明浩、刘元旭、李鲲、吉宁、曹国厂

  惊蛰将至,草木萌动,春的脚步唤醒了京畿大地。

  27日,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复工第五天。一大早,工人们有序测温登记后,戴好安全帽和口罩,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交通项目之一,这条高速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现在大伙儿的心都拧成一股绳,就琢磨着怎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受到疫情影响的近一个月时间‘追’回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加大人力和设备投入,确保年底按计划达到通车条件。”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津石高速公路十一标项目部项目经理刘海松干劲十足。

  2020年,走过六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中期目标收官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正在努力提交“期中卷”的北京、天津、河北出了一道“附加题”。

  地缘相近、交通一体、交往密切,联防联控能否做好?布局优化、发展错位、产业分工,复工复产怎样协作?目标在前、疫情未走、“中考”即至,协同发展如何答卷?对于京津冀而言,此次疫情既是突发考验,也是成效检验。

  瘟神何奈凌云志,瓣瓣同心共峥嵘。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京津冀防疫最前沿、发展第一线、协同主战场,看到京津冀三地正发挥六年来积累的协作优势,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重要指示,努力答好抗疫“附加题”,交上协同“期中卷”。

  工作人员对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津石高速公路十一标项目部的生产车间进行消毒(2月23日摄)。 新华社发(刘惟真 摄)

  在津沧高速出口前毕庄收费站,天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执法队员进行交接班换岗工作(2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联防联控 抱团抗疫

  家住河北省三河市燕京航城社区的居民宗国有,在北京京港地铁公司上班,春节过后,他每天都需要带齐“新三样”——单位介绍信、健康登记卡、出入通行证,才能顺利往返。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跨省流动人员严格把控,同时也免去了‘跨省就要隔离’尴尬,方便上班通勤。”三河市市长刘连杰说。

  一信、一卡、一证,保证了安全,兼顾了方便,其背后发挥作用的是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联动机制。

  这一机制之下,三地细化提出疫情信息互通、人员有序流动、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交界地区防控等10方面制度措施,梳理出需要相互支持的事项清单38项,协同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首都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天津、河北共同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既管进也管出,协同守住入京通道第一道防线。

  经常从天津到北京的快递车司机李群感受深刻:“不仅要有疫情期间货车通行证,要扫可追溯行踪的‘津门战疫’二维码,而且还至少要过4道‘体温关’,出车前测一次,高速入口测一次,到省界时测一次,抵达货场时再测一次。”

  “严密进京通道拦检查控,将风险隐患拦截在首都之外!”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孙连凯说,天津多部门协同,对进京、入津通行车辆和人员逢车必检、逢人必测,对不符合进京条件车辆一律劝返,对发热及同行人员一律移交卫生健康部门处置。

  在津沧高速出口前毕庄收费站,天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执法队员解答车主疑问(2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三省市政府协调,专业部门协作,京津冀联防联控不断向深里走、朝实里干。

  三地公安机关强化联动,建立确诊病例、疑似人员和密切接触者三类人员信息库,实时共享数据信息,联合开展对“离京赴鄂未归”人员核查工作,确保疫情期间进北京、到天津、赴河北人员安全。

  三地交通运输部门步调一致,在疫情防控、公路保畅、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监管。

  三地卫生部门深度协作,建立了防控沟通、信息共享、疫情会商、协查管控、诊疗方案共享和危重病人会诊等“五大机制”……

  防控还需“强内功”。作为一座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北京也正在以“绣花功夫”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三地抗疫经验不断相互复制和推广。联防联控“一盘棋”,协同协作“一体化”,带来效果清晰可见。截至2月28日0时,全国除湖北以外的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910例,其中拥有上亿人口的京津冀三地共确诊864例。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表示,以此次疫情的10项联防联控举措为基础,三地将逐步拓展建立京津冀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的常态化机制。

  在津沧高速出口前毕庄收费站,天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执法队员疏导交通(2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工人在北京奔驰总装二工厂车间作业(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陈钟昊 摄)

  复工复产 携手发展

  位于京津走廊的武清区京滨工业园内,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恢复了春节前的繁忙。

  “经过严格的身份核实、体温测量、信息记录,我们2月15日复工复产,两条生产线已全部开工,每天为北京奔驰汽车公司生产6000套灯具。”公司负责人王发浩说。

  看似是一个工厂的复工,实则牵动着一整条产业链。六年来,经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产业转移与合理布局的局面正在形成。但疫情防控压力之下,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能否协同复工?这是对京津冀协同功力的一次考验。

  在北京奔驰总装二工厂的10万平方米车间内,生产线上一片繁忙的景象给出了答案。北京奔驰党委书记、高级执行副总裁陈巍说,供应商及时恢复供货,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生产物资运输问题,目前公司逐步恢复序列化生产。

  信息互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精准施策,三地把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纳入京津冀协同工作机制推动落实。

  “为推动北京奔驰、京东方等在天津的配件企业复工复产,天津市政府专题研究,相关区成立专班,与企业保持24小时沟通,目前北京奔驰在津的39家一级供应商全部复工,京东方在津15家配套公司已有6家复工。”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孙虎军说。

  工人在进入北京奔驰总装二工厂前进行体温检测登记(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陈钟昊 摄)

  在河北,北京京东方、小米、长安汽车等企业在河北的供应链配套企业基本都已复工复产,为北京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北京也积极为天津、河北协调了一批企业急需解决的涉及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复工事项。例如,推动北京图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及时供货,解决了天津部分医疗制造企业原料短缺问题。

  复工复产,在部分“共建共管共享”的园区,更显协同担当。

  已经复工的沧州普瑞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冷延国对今年的发展信心满满——2019年全球排名前15名的各大药厂,其中10家是他们公司的客户。然而就在几年前,冷延国在北京创业办厂,受土地等因素影响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冷延国企业所在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的产物。园区实行京冀“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入驻的北京药企可以直接在沧州生产“北京药”。

  作为第一批落户沧州的北京药企,冷延国的企业来到沧州后,一期项目比北京的厂区面积扩大了3倍,即将开建的二期项目,比一期又扩大了3倍。

  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京津冀正全力推动重大项目优先复工复产。

  北京延庆小海陀山山顶银装素裹,山脚下,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设者戴着口罩,为推进工程紧张忙碌。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冬奥村、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延庆综合交通服务中心等项目均已复工,延庆赛区建设氛围逐步恢复。

  在天津北辰区永定新河畔的一处工地上,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不断响起,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第二条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正在全线复工。“目前,天津11个市级在建公路、港口水运、铁路重点项目已经复工9项。”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刘道刚说。

  截至19日,北京防疫物资生产企业100%复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复工率达61.2%,截至24日,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61.9%,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为84.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加快复工复产,也为三地同决胜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保障。

  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天津食品集团投资的河北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正在分批复工。董事长王建国告诉记者,公司在当地建立了“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基地”,8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同时,公司自筹资金购买母羊,以份养自繁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去年7月我以份养自繁方式领了80只母羊,目前已下了125只羊羔,今年就可以脱贫了!”57岁的贫困户韩凤祥信心满满。

  这是京滨城际铁路3标段施工现场(2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北京延庆冬奥村, 工作人员对运动员公寓进行外墙岩棉保温施工(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协力协同 共谱新篇

  天安门以南40多公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金色的航站楼,如同振翅欲飞的凤凰。受疫情影响,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辉和有关方面选择线上会议,抓紧谋划推进临空经济区国际航空总部项目开工建设。

  而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另一个“东家”、河北廊坊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前线指挥部办公室内,综合部部长黄运然同样争分夺秒,这个春节,他们没有休息,“每天例会汇报完24小时防疫情况,就开始投入各自的工作中。”临空服务中心、航空小镇和8条市政路网等重点工程建设正酣。

  北京新机场建成通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阶段性目标结出的硕果。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设定的中期目标。

  在北京延庆冬奥村, 工作人员对运动员公寓进行外墙岩棉保温施工(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这是1月3日拍摄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公路河北廊坊段王场互通枢纽(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疫情虽至,对标对表即将交出的“期中考卷”,答题情况如何?

  北京变瘦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北京“新两翼”。截至2019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人,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6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

  交通变快了。断头路消失,高速路增多,高铁网加密。京张高铁、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长线等建成通车,京滨、京唐、京雄城际铁路加快施工,打通或拓宽“断头路”“瓶颈路”1676公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不断强化,京津冀核心区0.5—1小时通达正在加快实现。

  环境变美了。六年来,三地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建立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拔烟囱,压钢铁,减排放,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46%。

  产业变优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产业链条日渐理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000家,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形成;30多所大学组建一批创新联盟;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企业跨区域创新更加频繁。

  体制变顺了。出台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实现资格互认;制定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和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出台加强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资源变通了。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从梦想照进现实;京津冀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到36项,176家医疗机构的21项医学影像资料实现共享;河北进京就诊患者已由2013年的940万减少到2018年的770万;北京向天津、河北开放了“数字学校”云课堂,京津两市高水平中小学校与河北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京津两市与河北省张承保三市28个县(区)建立了扶贫协作机制,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478个、落实帮扶资金近45亿元……

  “六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从‘写意画’到‘工笔画’转变,协同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三大领域成就可圈可点,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也有序拓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幅提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说。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在中期目标收官之年,尽管疫情带来一定影响,但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精彩可期。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