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四十载:改革“先行者”整装再出发

2020-08-26  A+ A-

  深圳光明科学城内,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首栋建筑开工建设;通过港珠澳大桥,越来越多的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落地珠海;汕头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主场馆已顺利封顶,静待八方来客;厦门的火炬高新区正迎接更多新兴产业,朝着下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迈进……

1980年8月26日,中国正式设立首批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历史选中,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40年来,4个经济特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各个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了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新形势下有新任务,新时代赋予经济特区新的挑战和使命。走过40年沧海桑田的经济特区,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激发新活力,坚持改革改革再改革

“市场环境就像一条江河的水,必须是有出有进,才能流动起来。”第六届深圳市政协委员、经济学教授袁晓江说。

日前,深圳拟通过特区立法,在全国率先创设实行企业除名制度,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去年9月,深圳市企业“秒批”系统正式上线启用。只用几十秒即可完成一些公司原本需要1天时间的申请注册手续。这“一出一进”背后,彰显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活力。

近年来,深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创新举措,激发了市场持续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据统计,2019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50.5万户,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40.6万户,同比增长8.5%,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户。今年3月,深圳推出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涵盖14个重点领域,提出210项改革举措,全面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同样是在3月,珠海印发《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着力推进“1+1+10”方面46项改革举措,其中包含“立法创新”的深化改革工作。早在2017年,珠海就出台法治政府建设系列措施,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和检验标准,并在全国率先探索“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工作,搭建完成“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实现随机抽查全覆盖,公示100%。

近年来珠海不断立法创新,为中国法制化建设“探路”。除此之外,珠海还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配套规范性文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8月,珠海市荣膺全国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

汕头内海湾畔。(图片来源:汕头日报)

在汕头,政府的“服务意识”一样令人赞叹。40年来,汕头始终不忘经济特区先行先试职责使命,主动抢抓“双区驱动”“双核联动”叠加利好,通过加强与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对标学习、对接合作,以不断的改革激发自身的发展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38条,27名市领导对口联系服务230家企业;完成148家“僵尸企业”出清重组,撤销67家改制企业留守机构;“放权强区”,下放327项市级权限到区……

厦门全景。 苏华琦摄

厦门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书写着它作为改革“试验田”的传奇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凭着闯劲,厦门先行先试,率先探索举外债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其后又筹借款项完成码头、自来水等工程,逐步完善空港、渔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

动起来的厦门,将改革活水注入全社会。在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党建等方面,厦门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厦门经验”,完成了一个接一个的“首次”“第一”“率先”,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激荡澎湃动能:2019年,厦门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925倍,财政收入增长738倍,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454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7倍……一个个的“厦门蓝本”走出福建走向全国。

打造新优势,扩大开放开放再开放

“我现在成了外籍人士的深圳‘导游’。”来自美国的加里·伊丝觉得自己走过那么多城市,深圳多元的社会、多层次的医疗系统、便捷的交通让他很难不爱上这座城市。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外来劳动力954.45万人,占就业人口规模的82%,实际吸纳外来劳动力突破1000万人。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就业人口规模达1170.3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数据推算),同比增长2.76%,为历史高位。

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开通。(图片来源:珠海特区报)

经济特区的开放,吸引的不只是国外友人,越来越便利的通关模式也成为特区对外开放的“利器”。8月18日,伴随首批通关旅客的到来,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启用。一水相隔的横琴与澳门,彻底告别20年来的“两地两检”模式,开启“1分钟跨境”的新通关时代。

近年来,珠海不断打开对外开放之门,举办了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WTA超级精英赛、中国国际马戏节、中拉国际博览会、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等一系列国际盛,展示了珠海开放、合作、宜居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对外开放为珠海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数据显示,40年间珠海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000多倍,年均增长22.1%。截至2019年年底,珠海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248个,合同外资金额累计766.49亿美元,实际外资金额329.89亿美元。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因“侨”而兴的试验区,汕头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架起了汕头与海内外互联互通的“桥梁”。

中泰(汕头)华侨中心项目是年近80岁的泰国华侨、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为阔别已久的家乡汕头带来“见面礼”,该项目计划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建设泰国中华总商会基地、华侨华人创业创新服务基地等,总投资额达100亿元。据统计,截至5月底,华侨试验区直管区存量登记注册企业625家,总注册资本451.47亿元;直管区现有在建项目39个,年度投资计划152.9亿元。

日异月殊的变化也在厦门上演。湖里悦华路2号,坐落着一家工厂——1982年1月10日落户厦门的“印华地砖厂”,是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发挥出领头雁的作用,数年间引来了宏泰发展、联侨企业、裕成建材等外商独资企业入驻。此后,跨国企业更是纷至沓来,包括柯达、通用、戴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登陆。

如今,厦门在招商引资方面跑出“特区速度”。相关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厦门全市累计生成对接招商项目3199个、预计总投资1.4万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97个、中国500强项目174个、大型央企项目114个、新锐企业项目50个;落地项目983个、总投资3500亿元,以中航锂电、天马6代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项目动工建设。

催生新动能,务须创新创新再创新

40年间,科技创新一直根植在四个经济特区的“基因”中。

完成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约60万人份,全国日通量可达16万例;项目已落地国内十余个城市,与海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合作洽谈……这是全球抗疫中,深圳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目前的“战绩”,为全国乃至全球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深圳力量”和“中国技术”。这,也是深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深圳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首栋建筑效果图。(图片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近年来,深圳科技财政资金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断加大,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基础设施、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平台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先后落地,推动原创性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从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到为人才立法,在科技与人才方面,珠海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近年来,珠海创新采用“澳门资源+先进技术+高端人才+横琴载体+政策支撑+成果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实施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引进落地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就包括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中科院智能超级计算机中心、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和新兴企业都在这里聚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等国家层面利好的加持,珠海凭借毗邻澳门的地缘优势,在与澳门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开创了新的篇章。

处在粤北的汕头,科创的土壤同样肥沃。处于汕头经济特区核心地带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要启动建设创新研发、数字经济、金融、文创等主题总部产业园区,位于汕头东部;而位于西部的国家高新区,将在推进“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园区和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平台方面发力。

这里被形容是“特区中的特区”。 厦门火炬高新区供图

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厦门提速抢跑打造全国直播电商中心城市:出台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发布直播电商三年行动方案,最高2000万元扶持电商直播产业发展。更多产业基地和直播机构来厦发展,让厦门“直播之城”的羽翼不断丰满。同时,早早瞄准“二次元”的厦门,也在动漫游戏产业不断发力。2008年,厦门动漫游戏产业的年产值约5亿元,历经十年发展,厦门市动漫游戏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市该产业的总收入已超过百亿元。

40年,4个经济特区创造了许多传奇,它们被历史选择,又从中开启新的历史。万顷波涛拥海来,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经济特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风浪,勇立发展潮头。(白真智 吕绍刚 王星 张靓雯 吕春荣 实习生王加特)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