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碾压”悲剧中,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得不讲

2017-06-09  A+ A-
原标题:“二次碾压”悲剧中,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得不讲
  近日,河南驻马店一名女子在斑马线遭车辆两次碾压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一女子被一辆红色出租车撞倒在斑马线上。62秒后,倒地女子遭到另一辆SUV二次碾压。视频显示,事发后,过往车辆和行人减速绕行,但无人上前移动或者保护该女子。
  看到这则视频,有人想起曾经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谴责路人的冷漠无情;有人则将矛头指向了肇事司机以及驶过未停的车辆,认为“中国太多的司机遇到行人不是减速避让,而是加速抢道。野蛮的驾驶习惯才是悲剧发生的根源。”更多的围观者还是认同如下的观点:“趋利避害之心如此高度集中一致,甚至于连天然的恻隐之心都可以被打败。”
  我点击了数次该女子被两次碾压的视频,每看一次,都为这个生命的逝去而感到心痛。她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她身后留下哪些亲人,她在世间还留下哪些牵挂?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急驶而过的车辆,一个个漠视的身影,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了。但消散的或许是脆弱的生命,不散的却应该是人们对此事的思索。
  如果在现场经过的路人是你,你会施以援手吗?通过视频,人们可以看到行驶而过的20几位司机、路过的20几位行人,将近50人的“旁观者”,能有1位站出来,该女子必然获救。可惜的是,只有几位路人貌似在旁边打电话报警,而无一人上前哪怕示意一下过往车辆,以免女子被碾压。
  换位思考,置身于事故现场的路人和其他车辆司机,“置身事外”的理由也可以有很多,有媒体“饱含理解”地总结如下:“害怕站在路中间,车辆还会毫无忌惮地撞向自己;害怕加以移动或者救助之后,如同‘扶不扶’小品一样,当事人或者家人可能讹上自己;害怕警察和法庭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没有任何物质或精神鼓励……”
  “当社会现实的环境无法宽慰这些担忧和顾虑的时候,缺乏安全感的人们,会分分钟让恐惧战胜了恻隐之心。”以己度人,一方面我们能够理解这么多过路者“不作为”的苦衷,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对这么多的“不作为”表示遗憾——在生与死的大是大非面前,这些漠然而过“不作为”的托词再有理由,似乎也显得脆弱,毕竟那是几分钟前还鲜活的一条生命。
  当然,在大是大非与自己内心的小算盘之间如何选择,确实也有一定难度,尤其在突发事件面前,也许会一时蒙圈。因此,这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强化对大是大非的认知,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容否认,健全的法制保障会成为好人扶危济困的保护伞。西方国家推行的《好撒玛利亚人法》,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我们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好人法”,能够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重建见义勇为、出手相救的社会美德。这也是我们后续需要跟进的制度建设重点所在,即为善良的人们提供制度防护网。
  固然,社会需要打补丁的制度缺口有很多,但这不该成为见死不救的借口。社会不能只剩下算计而无担当,不能只有对冷漠和“不作为”充满“理解”而无共同促进向善向上之勇气。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如果扶危济困能够成为一种勇于担当的“冲动”、一种舍弃利益算计的本能,或许让人们感到寒心的场景就会少很多。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人都是局中人,希望人们能在谴责冷漠的同时,反省内心、审视自我,当危急情况出现的时候,不做“键盘侠”,放弃自己的小算盘,选择做那个勇敢站出来的人。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