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贫困群众"懒得"脱贫:做工还不如打麻将 咋治?

2017-07-17  A+ A-
  ◆ 部分贫困户脱贫既不想投入物资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帮扶、救济

  ◆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避免贫困群众成为“甩手掌柜”

  ◆ 如果引导贫困户自身主动脱贫的工作做得少,最终可能会物质上脱了贫,却留下精神贫困后遗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一些贫困地区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正成为当地基层干部的“头疼之事”,也给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添了阻力,亟待多措并举系统解决。

  “最令人头疼的事”

  到北京当保安,嫌离家太远不想去;到一家知名电子企业工作,又觉得加班太辛苦;自己谋了个婚庆公司扛器材的活儿,干了几天就喊着“肩膀疼”。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部地区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调研时,当地一个贫困村村干部讲述的该村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二十六七岁的贫困青年。

  无独有偶。在一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还遇到一名60岁的贫困群众,去年村里安排他给合作社放羊,每个月能挣2000元工资,但他嫌放羊太脏太累,以“合作社不允许请假”为由辞了工作。今年村里又给他安排到一处养殖圈舍建设工地上拉砖砌墙,他还是不太满意。“我年纪大了,不能受(累)着。不给我安排一些好营生,我就是不脱贫。”他向村干部抱怨说。

  一些受访基层干部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分贫困户既不想投入物资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帮扶、救济。一家单位驻村扶贫,与老百姓商量怎么扶贫才好,老百姓们说:“政府扛上钱下来就好了”;引导一些家庭妇女做塑料花增加收入,她们却说:“还不如我打一下午麻将呢!”

  多位扶贫干部表示,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脱贫攻坚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事”,让人感到束手无策。“村里基础设施不好,我们可以争取单位扶贫资金帮助完善;没有扶贫产业,我们也可以帮忙发展。然而,脱贫攻坚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但极少数贫困户缺乏自我脱贫的决心、勇气和行动,让我们实在没招。”一位中央单位驻山西扶贫工作队队员说。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特别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以及严厉的考核倒逼之下,更须防范脱贫攻坚会变成党委政府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进行的政府主导式的“一头热”的扶贫。

  “如果引导贫困户自身主动脱贫的工作做得少,最终可能会物质上脱了贫,却留下精神贫困后遗症。”山西省昔阳县委党校副校长贾定龙说,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会给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埋下隐患。

  内生动力不足成因复杂

  昔阳县委党校讲师陈红琳既是一位理论工作者,也是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她说,在扶贫过程中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一些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思想却懒了。特别是近些年受市场经济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信仰缺失,精神匮乏,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久而久之便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等靠要等被动脱贫思想,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内生动力,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缺失,农村党建工作薄弱,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不力。”陈红琳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在谋划“三农”发展时,重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等物质文明建设,轻农村文化、农民教育、农民培训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供需不符、青黄不接、基层组织重视不够等问题。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流于形式,部分农民缺乏正能量的浸润与影响。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长期以来,农村党支部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的重任。然而,近些年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党建薄弱,支部人员年龄老化,普遍出现兼职化、走读现象,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教育和引导农民力不从心。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党支部与农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断裂,新的治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农民群众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逐渐淡漠,对国家和集体事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极少数贫困群众甚至认为,脱贫攻坚是党委政府的事,与己无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部一些贫困县调研发现,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虽然中央一贯要求扶贫先扶志,要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但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实际中仍然出现急躁症,想方设法从容易出成绩的显性物质帮扶方面做工作,对见效慢的隐性精神帮扶有畏难情绪,甚至置之不理。一些县乡干部谈及脱贫攻坚的建档立卡、产业项目、精准措施等头头是道,但一谈及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就满面为难,感到贫困户脱贫有望扶志无方。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仍然认为,扶贫就是简单的给钱、给物、上项目。

  “这种重当前轻长远、重物质脱困轻精神帮扶的认识误区和工作模式,实际上助长了少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扼杀了最基层的生命力。”山西省和顺县委副书记任拥东说。

  ▲ 6月17日,河北省临西县富西王庄村富临生态养殖合作社的社员在莲藕泥鳅套养基地清理水草(杨世尧 摄)

  让贫困群众口袋鼓起来、精神立起来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其“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转变传统扶贫观念,并在具体工作中多方着力。

  山西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既是中央对新一轮脱贫攻坚的要求,也是基层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各级各地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传统给钱、给物、堆项目的片面扶贫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克服拖延症,也要克服急躁症,下足绣花功夫,在紧抓物质脱贫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少数贫困户的精神帮扶。既要让贫困户口袋鼓起来,也要让其精神立起来,不给脱贫攻坚留隐患。

  任拥东、贾定龙等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把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引导农民,以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定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打根基与见效益并重。通过培训等手段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发挥好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永续发展能力”,任拥东说。

  部分专家表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提高群众知晓度,补足部分贫困群众精神之“钙”。要根据新时期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适时调整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创新机制、形式,增强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陈红琳说:“要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勤俭奉献等精神在贫困地区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专家认为,激发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除了精神上激励、文化上浸润、加强教育引导等措施,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机制创新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一些基层干部也提出,在实施具体的脱贫攻坚项目过程中,除了要强化贫困户与扶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还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避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成为“甩手掌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山西调研发现,该省自去年起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合作社社员中贫困户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要求贫困县造林绿化工程全部交由合作社实施。贫困户通过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管护等获得稳定收入,进而实现稳定脱贫。

  截至去年底,山西省已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188家,吸纳贫困劳力5.5万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岚县、大宁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发现,在这一模式带动下,一些年纪在五六十岁以上、很难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每年在家门口通过种树、管树等辛勤劳动即可获得几千甚至上万元收入,改变了过去仅靠政府和社会帮扶救济的状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王文化 晏国政)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