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2019-03-24  A+ A-

  新华社合肥3月24日电  题: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历尽千年沧桑,穿越百年尘烟,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上昂首前行。

  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多视角、多形式讲述70年来中华儿女挥洒汗水建设祖国的追梦故事,弘扬他们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矢志奋斗,为建设强大祖国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张紫赟、陈诺

  跨入“凤阳县小岗村”门楼,沿着宽敞的友谊大道向里走,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排立在道路两侧,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景点间穿梭着,很是热闹。

  出生于1949年的严宏昌是一名与新中国同岁的老人。这个41年前与村民们贴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庄稼汉,如今每天依旧习惯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行走在村里的友谊大道、改革大道……更多来不及命名的道路,他也乐得去逛逛。

  在严宏昌眼中,村里的一条条路似守望者,见证着小岗人的传奇:一群普通农民,通过奋斗改写命运,以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爱国故事,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1)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下图为1981年,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泥巴路上的“泥腿子”:有手有脚,不信吃不饱饭

  小岗,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24户人家,1955年时因地处岗地起名为小岗互助组,由此得名。在位于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一张老照片与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蜿蜒逼仄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

  在严宏昌的很长一段记忆里,小岗除了小,就是穷,是远近闻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扒火车外出讨饭是大伙儿最大的营生。

  严宏昌也不例外,他21岁时曾随家人一路跑到邻市的县城,却无论如何抹不开面子讨饭,家人要来的几块馍被他置于牛棚的梁上直至发霉。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3)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82年,严宏昌(后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一)等合影(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11月28日,严宏昌(左六)在自家楼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四)及部分家人合影(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新华社发

  “有手有脚有田地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严宏昌想不明白。于是,当有村民问他愿不愿意一道挖塘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只要不讨饭,干什么都行。”

  这是一个转折,严宏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奋斗路。塘挖完了,他便留下来挖藕,随后修铁路挖土方,进入建筑队,凭借吃苦耐劳顺利做到了五级工,不仅逐步解决全家吃饱饭问题,还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成长为县城里的一个“小包工头”。

  这个江淮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面向坎坷命运的击打时,不愿屈服的不止严宏昌一个。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4)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严金昌在家门口展示春联(2018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同村的严金昌,个子高高、长相清秀,曾因穿得整齐、干净去讨饭,被村民们打趣:“你是去走亲戚,还是‘查门楼’子(挨门要饭)?”

  为了一家人吃饱肚皮,在那个“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年代,严金昌琢磨着另寻出路,他先是看中了祖父传下的那一二十棵柿子树,利用空闲时间精心照料,待柿子成熟后挑到镇上去卖。

  尝到收获甜头后,严金昌接着“冒一冒险”,又在房前屋后种了几分地的生姜、大葱、辣椒、养了几头猪,却很快被发现,挨了连续三四天的批斗。他却说,不尝试,就没有活路。

  越来越多小岗人认识到,想吃饱饭,必须分户单干。1978年冬夜,小岗人在一份“秘密协议”上按下鲜红手印。“大包干”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次年小岗人便迎来丰收,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

  这如同一股强劲东风,瞬间冲垮“大呼隆”“大锅饭”,唤醒沉睡已久的农村大地。自此,小岗在中国版图上有了独特的历史“海拔”,小岗人也逐渐明白,只要自己想,只要下劲干,“泥腿子”也有无穷的力量。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6)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在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18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砂石路上的“淘金客”:千方百计也要迈过富裕坎

  “大包干”惊雷一声,小岗人一夜越过温饱线。上世纪80年代,“闲不住”的严宏昌跑出村庄,坐着火车一路北上到了郑州、新乡,又一路南下去了福建。在一家3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14吋的黑白电视上正在播放着关于浙江快速发展的新闻,这是与小岗不一样的画面。第二天,严宏昌便背起行囊坐上去浙江的火车。

  与小岗“地里刨金”不同,当时的浙江农村已流行办企业。看着那里热火朝天运转着的工厂,严宏昌心里萌生了“无工不富”的新梦想。

  上世纪90年代,有了富余收入的小岗人,以分段承包的方式,将土路改建成砂石路。在这条路上,庄稼汉严宏昌摇身一变成了“严老板”。他办过塑料编织袋加工厂、米面加工厂、工艺被厂,还帮村里谈过冶炼厂、养鸭场等招商引资项目。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10)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严宏昌(左)和儿子严余山在小岗村合影(2018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爱折腾”的严宏昌在1998年当选为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对着电视镜头许诺,在任期间力争让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元。

  然而成功路上无坦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小岗难迈富裕坎。2004年,“省城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小岗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时,村委会账本上只有3万元的集体欠债。他先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跑了两遍,看实情、听真话,再组织村里骨干人员去外地名村参观,大家一起为小岗发展“把脉问诊”。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的发展道路愈发清晰,小岗人的奋斗热情愈发高涨:农产品交易难,就建起农贸市场;生产效率低,便探索规模经营;收入结构单一,就建起“大包干纪念馆”发展旅游业……

  为了全心扎根农村,沈浩先将一直生活在一起的老母亲托付给在农村的哥哥照顾,又把在省城的女儿送到农村读书。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比当时全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村里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敏感地嗅到商机。他发现,这些外地游客到村里来找不到吃饭的地方。2008年正值村庄改建,他和儿子关正景开起全村第一家“大包干菜馆”,想着做生意赚点钱。

  回到家乡创业的老关,铆足劲想闯出一条新路,资金不足便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厨子,经验不足就四处取经,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菜馆已能容纳150多人,最多时一中午接待280多位客人。

  奋斗路上也必多曲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009年,沈浩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他在小岗的6年,为小岗人的奋斗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7)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这是安徽凤阳小岗村(2018年9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幸福路上的追梦人:为了新小岗,奋力奔跑

  因大包干“走红”的18位小岗庄稼汉,如今只剩下10位,多数已年逾古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以及面积、人口几倍于过去的新小岗。

  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穿村而过的友谊大道……一条条宽阔笔直的新道路正串起小岗人的新生活。

  走入关友江家的“大包干菜馆”,收银台附近摆满小岗土特产礼盒及特色纪念品。墙壁上“老关邮局”四个字格外醒目,游客们正在选购产品,直接邮寄给远方亲友。为了迎接新一波游客潮,老关一家还做起了民宿。“景点多了,人流大了,来了他得住嘛!”老关说。

  从老关家出来,沿着笔直的友谊大道向里走,拐进严宏昌家的电商超市内,即便是晚上八九点,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严立华、严金昌、严俊昌等当年的带头人也都各有“心事”,有的忙碌着招呼熙来攘往的客人,有的盘算着如何让农家乐更“时尚”。谈起电商、民宿这些新鲜事,这群老人一点也不陌生。

  更多时候,与新中国同岁的这群小岗人正成为一面旗帜,吸引着越来越多新小岗人集结再出发。

  2018年1月,“县城干部”李锦柱被选派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干在实处,干字当先”,很快,多年难修的路段动工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驶入快车道,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越拓越宽。去年小岗人均收入超两万元,今年初小岗村民每人领取“股权分红”520元,比2018年初首次分红多了170元。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5)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严余山(左)在自家经营的超市里上网(2018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父亲说过,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一帮人富才叫富。”严余山是严宏昌之子,曾自学创出多项专利技术、在上海等地办厂经商。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他舍弃丰厚收入重回小岗,一次次遭遇不被理解、投资失败等挫折,又一次次从头再来。

  “百折不挠是烙在小岗人骨子里的精神”,如今严余山当选为小岗村党委委员。主抓青年工作的他组建了“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面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希望能为小岗新一轮的发展增砖添瓦,让小岗人加快奔向美好生活。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与新中国同岁,我的脚步还年轻。”严宏昌老人笃定地说。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2)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几名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8)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这是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建立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2018年9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9)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学生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学校内开展课间活动(2018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记者手记:小溪,何以起“巨浪”?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