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炜江娜莫志超
“到了五月份,气温升高,雨水一多,茶角胸叶甲就多了,站在茶园里能听到四周到处是甲虫啃茶叶的‘沙沙’声,用手一抖,从茶树上哗啦啦往下掉甲虫,真叫人着急。”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干了十几年茶叶生产的江其柳,也算是种茶行家了,他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4月11日,记者在昭平县故乡茶博园、南山茶海等茶叶种植基地看到,几个山头上,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梯级而上,空气中仿佛流动着氤氲水气,将茶叶洗得茵绿油亮。“这是我们的有机茶基地,不管虫子咬成什么样,坚决不能打药。”故乡茶业公司总经理梁铭殷说出了答案。
昭平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却拥有着森林覆盖率超过85%所带来的纯净空气和清澈河流。一面是富饶的生态资源,一面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现实,如何破解这“富饶的贫困”,在“半分田”上求发展?近年来,有机产业正在异军突起,成为昭平脱贫攻坚的利器和突破口。
剪秃茶树饿死害虫
用最“笨”的办法执行最严苛的有机生产标准
喝茶的人都讲究“明前茶”“雨前茶”,因为稀少,价格也就金贵。离“谷雨”还有十多天,正是采“雨前茶”的时节,记者在昭平的茶园里却看到,一些茶树已经修剪得光秃秃的,一片叶子都没有了。
江其柳告诉记者,这就是昭平县老百姓用来对付害虫的办法,不能打药杀虫,那就每年5月开始把茶叶全部剪掉,让害虫失去食物自己饿死。
“茶树剪秃了得一个月才能长出新叶,相当于损失了一个月的产量。”梁铭殷说,“600亩大的茶园剪完得十几天,有时候没来得及剪,虫子吃完叶子开始啃树皮,把茶树都啃死了,看着真心疼。”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听上去是一个最“笨”的办法,然而,“笨”办法背后是最执着的坚持。“良好的生态是昭平最大的优势,发展生态有机产业是昭平最好的出路,我们就是要实行最严苛的标准,打造昭平有机产业的‘金名片’。”昭平县县长邓少华说。
昭平有机“金名片”中还有“喝山泉水长大”的食用菌。4月12日,在去往昭平县仙回乡的山路上,泉水潺潺、鸟鸣幽幽,两边修长的翠竹在空中相握,搭成了拱形廊。在仙回乡记者看到,露天地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排排菌棒,有的上面还有未摘的木耳。“木耳是一种喜氧作物,这里氧气含量本来就高,再加上河水带动空气流动,为木耳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品质自然就比大棚里的要高。”昭平县天润食用菌公司技术推广部经理梁明玉说。
吸的是氧气,喝的是山泉水。“我们给木耳浇的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这水是可以直接喝的。”种了30多亩木耳的仙回乡大中村农民陆庄学说。
在广西生态有机产业联合会会长陆家逸看来,有机生产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过程,“有机食品位于食品质量金字塔的顶层,与产地环境和种植过程息息相关,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
自然禀赋为昭平有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昭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杨浪才告诉记者,去年,昭平获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目前通过有机认证的基地总面积达7762.45公顷,生产有机产品2000多吨,总产值超亿元,平均每亩增收1800元,每年减少投放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2000多吨。
稻耳轮作门口打工
让更多农民分享到有机产业的红利
“我去年木耳一亩地利润1万多元,你种得好,利润更多吧?”古盘村农民林盛永对陆庄学说。当记者问起种有机木耳的效益时,附近几个村的农民凑在一起算起账来。
“一个菌棒成本2.5元,一亩地放1万棒,成本是2.5万元。
1棒能收1.5两,天润公司采取订单模式回收,一斤木耳保底价25元。再扣除成本,1亩地利润能达到1.2万元。”陆庄学说。所以,他今年牵头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三四十家入股,一共种了35亩木耳。
昭平县境内多山,“半分田”上如何产出高效益?有机农业在传统种植上做加法,把昭平富饶的生态资源做出“附加值”,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变了现”。
“以前这块地主要是种水稻,到了冬季地就荒了,现在又种了一季有机木耳,木耳生长周期是9月到第二年4月,时间上正好和水稻错开。”林盛永指着地头一个写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稻耳轮作”技术指示牌说。
“以前用普通方式种水稻,每亩利润也就三四百元,现在为了保证木耳有机,种水稻的时候我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水稻也变成有机的了。我种的是优质黑稻品种,每亩利润能达到1000元。”鹿鸣村农民陆依林告诉记者。
有机产业对生产、加工环节的要求都很高,就需要更多人工。在故乡茶园记者看到,茶树底下零星长着杂草。“不能用除草剂,这些草都得靠人工除,一年两次,茶园常年都需要人手。”梁殷铭说。
40多岁的昭平镇马圣村农民黄金凤已经在故乡茶园打工十几年了,一年能挣到2万多元。“在家门口打工什么都不耽误。”黄金凤说,“而且,我从这里学了技术,家里一亩地也种上了有机茶。现在每天白天来上班,中午回家照看茶园,晚上照顾老人孩子。丈夫也在县城做工,每天我们一家人都能见面。”
“如果没有有机产业,昭平可能还会有七八万人要去外地打工。现在男女老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照顾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少多了。”昭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吴振建说:“虽然对于县里财政收入贡献并不高,但却是实实在在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惠民产业。”
政策扶持企业带动
将“留白”转化为可“变现”的财富
在当前脱贫攻坚进程中,人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洼地”,被称为“富饶的贫困”。昭平作为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前不久还入围全国“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是典型“富饶的贫困”地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过头来看,这种“富饶的贫困”也正是精彩的“留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留白”不等于“空白”,这种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化成发展优势,才能成为可以“变现”的财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昭平找到了有机产业这把金钥匙。
“昭平县早在1994年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优质茶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有机茶研究,探索有机茶园的技术指标,推广有机茶生产。”邓少华介绍说。近年来县里又制定了《昭平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昭平县有机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在政策推动和扶持下,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成长起来,目前全县获有机认证的企业已经有10家,亿健、将军峰、故乡、天成、象棋山、将军红等多个知名有机茶品牌获得认证,其中,故乡茶业公司有机茶进入了广西高速公路服务区销售,昭平有机茶成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用茶。
有机产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在市场和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龙头企业成为拉动产业、带动农民的一支重要力量。“种木耳虽然利润高,但前期光菌棒投入就2.5万元,很多农民投不起,我们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针对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解决农民缺少资金、担心风险的困惑。”梁明玉告诉记者,“而且我们也对农户实行统一技术培训,每100亩地指派2-3名技术员长期驻扎,对农民进行全程指导,确保每根菌棒干木耳产量超过1.2两。”
4月12日,在对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场所进行了检查和取样之后,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刘振华完成了实地评估环节。如果顺利得到认证,在昭平有机农业的地图上,将增加一个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园。
这个位于大脑山的茶园,带着昭平人对长寿之乡的自豪以及对有机旅游产业的期盼,被赋予一个更为动听的名字,叫作“南山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