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秦汉长城和明长城为保护重点

2019-01-24  A+ A-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王鹏、翟翔)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印发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的重点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介绍,秦汉长城工艺以土墙、石墙为主,甘肃西部等地以芦苇、红柳、梭梭木加沙构筑方式较常见,烽火台除黄土夯筑外,还有土坯或土块垒砌做法。明长城在工程技术、整体规模等方面较之以前各历史时期有了显著提升,展现了我国古代在军事防御体系建设方面的最高成就。其中,部分明长城作为“长城抗战”物质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据了解,秦汉长城现存墙壕遗存2100余段,单体建筑遗存近2600座,关、堡遗存近300座,相关设施遗存约10处,另有成体系的汉代烽火台遗存。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现存墙壕遗址总长8800余千米。

  此外,《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对于绝大多数长城点段,重点做好日常养护、局部抢险和标识说明。对于价值突出的点段,在开展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最低程度干预和真实性原则,实施局部修缮加固,设置展示服务设施,展示长城文化景观。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长城过度修复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也提出了长城保护维修的相关要求。“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坚持价值优先,既有长城的总体价值概念,也有每一段、每一个点的具体价值。二是坚持预防为主,减少干预,尽可能按原状保护。三是坚持因地制宜。”

  按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在落实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政策和措施,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地也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宣传长城文化、长城精神,使长城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