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从哪里来?——三问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

2018-03-28  A+ A-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题:沙从哪里来?——三问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

  “一股土味儿,悬浮空气中”,这是28日一早许多北京上班族出门时的切身体会。

  生态环境部28日通报:25日-2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经历空气重污染过程,28日凌晨开始,京津冀区域开始受到沙尘天气影响。受北部强低压过境及随后高压系统配合影响,来自蒙古国中东部地区的沙尘自27日夜间入境,开始影响我国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大部地区。随高压系统进一步南压,沙尘过程自北向南影响华北区域,足迹“覆盖”约150万平方公里。

  28日5时至7时,北京市PM10小时浓度瞬间由282微克/立方米飙升到接近200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处于较低状况,大部分地区能见度1-3公里,由霾天气转为沙尘天气。28日午后,随着垂直扩散条件改善,北京市PM2.5浓度将逐步下降,但由于上风向区域仍处于强沙尘区,沙尘天气将维持到29日。

  沙从哪里来?过去十年沙尘天气有何变化?今年春季风沙天气有多少?记者28日采访国家气象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市气象台等单位,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沙源地来自蒙古国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说,26日至28日,我国北方出现今年以来第四次沙尘天气。内蒙古中东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及东北地区先后出现扬沙或浮尘,风力5-7级、阵风8-9级。新疆南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局地出现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不足400米。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介绍,27日开始,在蒙古国沙源地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东移南下,28日6时,沙尘主体移动至北京市北部,受持续性东北风影响,从东北方向进入北京市。北京市预警中心28日5时35分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

  28日北京全市处于PM2.5和PM10污染叠加状态,空气质量达6级严重污染,为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最高等级。

  沙尘天气按照地面尘沙是否吹起、水平能见度等因素,分为四类,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28日北京出现的是浮尘天气,即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的现象。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预报中心专家朱莉莉说,3月以来,我国北方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内蒙古中部及华北等地降水偏少3-8成,气温偏高2-6℃,北方地区地表土壤已基本解冻,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生成。

  “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旋发展强盛,从蒙古国起源的沙尘天气,随气旋东移发展携带上游的沙尘一路影响到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朱莉莉说。

  过去十年沙尘有何变化?

  过去十几年,我国北方植树造林成效显著。然而,近些年,几次从我国西北跨省到北京的沙尘天气,也令人印象深刻。

  桂海林说,从气候变化趋势看,目前北京沙尘天气处于年代际偏少的背景下,但春季为沙尘天气多发季节,部分时段仍有可能出现较重沙尘天气。

  北京南郊观象台1951年以来的沙尘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50年代,北京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60年代至80年代,沙尘日数有所下降,在10-20天之间波动;90年代以后明显下降,沙尘日数平均不到5天;2001年-2010年又略有增加,平均在7天左右;2010年以后(2011年-2016年)平均沙尘日数在3天左右。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朱江接受采访时称,这些年北京的沙尘天气少了,主要是沙源地到北京的大风少了。大风少了是气候变化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整体呈现减弱、减少的趋势。

  “防护林降低了本地的沙尘。”朱江说,在沙源地方面,近些年我国兴建三北防护林等许多防风固沙的努力,使沙源地的“起沙条件”获得了些许改善,但西北地区的生态脆弱问题不容小觑。

  今年春季风沙天气有多少?

  记者在国家气象中心了解到,“风云四号”卫星监测情况显示:受冷空气和气旋影响,28日-3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华北中北部和西部、东北部分地区将有浮尘或扬沙天气,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南疆盆地、甘肃西部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预计未来10天,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多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有沙尘暴。29日至3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等地将有浮尘或扬沙天气,内蒙古西部、新疆南疆盆地、甘肃西部部分地区有沙尘暴。4月2日至3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及华北北部等地还有沙尘天气过程。

  桂海林表示,预计4月份,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明显阶段性变化特征,上旬北方地区冷空气活跃,沙尘的动力输送条件较好,华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的可能性大;中、下旬北方冷空气势力转弱,不利于华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国社会新闻调查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