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测青藏铁路时
要徒步深入遍布沼泽的无人区腹地
到了晚上我实在不行倒下了
当时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
我叫弟兄们先走,他们都不愿意
硬是一起把我扛了出去”
1999~2009年
李金城将自己的青春
奉献给了这片雪域高原
#新青年演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节目
让我们一起走进
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李金城的故事
《风雪天路人》
文字实录 李金城
十年来一直在压力当中,当然,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2005年通车的时候,我坐了一趟以后,一下就放松了很多,毕竟是为西藏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青藏铁路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选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身体好,也年轻,当年38岁。接到这个任务,我也确实是如履薄冰,感觉压力很大。
我们那时候为了选择一条路线,因为经过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是我们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但是我们在旁边找了一个5072米的,就是要比这个垭口低170米。这一段是给我们国家节省了投资的,这两个比较大概差了八个亿。
为了把这一条方案搞清楚,我组织了个突击队。我们的突击队,我还记得大概有二十几个人,都是年轻小伙,我年纪最大。在中途,因为我有一个什么毛病呢?就是缺钾,干了一天,晚上往出走的时候,确实是不行了,身上没有劲,也没有知觉。
我还记得当时让把行李、各种测量工具留下,叫他们先出去,而我的弟兄们都不干,硬就把我扛出去了。也是到了极限,到那曲医院以后,慢慢才缓过来。到现在为止十几年了,器官特别是肺、肝、脾等,反正是不可回缩的,就是大了两公分。现在,稍微上个楼都喘气。
在前线,我们建立了三级医院,但我们测量的时候没有这个条件。最后,我们在施工过程当中,医疗就建立了三级体制,所以没有因为高原病牺牲一个人。
青藏铁路面临三大难题,就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保。因为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是有960公里,冻土就有550公里。冻土温度低的时候,它就像岩石一样硬,零度以上就融化,这是我们工程最难处理的。能够对我们的工程产生两大危害:一是它可以融沉下降,二是冰要冻胀起来,爆炸力是很大的。
高寒缺氧就不用说了。因为它的含氧量和压力都是海平面的一半。当时我们施工的时候打这个洞,里面都是供氧的,一套设备搬到山上,工人在里面施工直接就可以吸氧。
环境保护更不用说了。因为青藏线是环保线,是我们国家第一条环保线。首先第一,就是要解决野生动物的通道问题,我们沿线设了33处,就是我们火车通道动物可以过去。青藏线的环境大家也知道,十分脆弱,各种地质现象要处理。我们采取什么办法?就是以桥代路,增加了好多。
生态是不能破坏的,我们严禁在上面取土,取土也是按规划,取多少都是有规划的。规划完了以后,取完再把草皮恢复上去。还有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我们为什么把铁路尽量选择靠近青藏公路呢?因为要避免二次破坏。
现在条件技术先进了,你可能在上面待两个月、三个月。我们那时候,勘测队员基本上待一年,有时候是两年。我记得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年都没有假期。没有办法,我爱人这边也都跟她说好了,我们很少见面。因为短时间不行,你上去还得适应那里的生活。
实际上,那时候我们中午就不开饭。中午在工地里,开什么饭?就是早上吃点稀饭馒头,中午一人一个土鸭蛋,再装上一个馒头加一点辣椒就行了。晚上一个帐篷12个人,一个礼拜挪一次窝,基本上是这样。你要是出去方便一下,回来肯定就没有你的位置了,一个一个挨着的。反正就一个晚上,我们那个时候就不能讲究条件了。
前年正好回去一趟,我感觉到青藏铁路对我们西藏自治区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原来拉萨站那个地方就是个货摊,柳梧新区建设速度惊人,包括后面我负责拉日线,日喀则车站周围原来都是一片农田,现在都是城市了,变化太大。说实在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一待就十几年了,有感情。
我现在都快60岁了,再回顾过去自己的一生,感觉到好像没有白干,这就是我奋斗的结果。70年,咱们国家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铁路,是我们国家一种名片。我作为一个铁路的工作者,当然也感到很荣幸。
火车开到拉萨去!
2006年7月1日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变为现实
最低零下45℃的气温
仅地面一半的含氧量和气压
能晒脱几层皮的烈日
被狂风卷走的帐篷
……
觉睡不着,饭吃不香
李金城和团队冒着生命危险
用双脚踏遍这片
“生命禁区”的每个角落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直面三大世界性难题
他将家的脉脉温情留在身后
只为带西藏人民走出贫穷封闭
让中国铁路跻身世界前列
70年
从勘测员到青藏铁路总设计师
数十条铁路线交织的人生
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无悔的青春
70年
钢轨每一寸向前的延展
宣告西藏“无铁”历史的终结
铺就藏区人民广袤的未来
70年
从举步维艰到世界领先
中国在日益密集的铁路网上
飞速奔驰、驶向复兴